三、感染的方式
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咽部在內的整個消化道,其傳播途徑是糞口,僅少數是呼吸道。手足口病是由于食用和飲用被污染的飲料、水果、食物等造成的,而不是在擁擠的人群中通過呼吸傳播的。
該病毒在室溫下可存活數日,50℃可以迅速滅活,燒開的水中無存活病毒。因此,手足口病的預防主要是在疾病流行期,注意食用和飲用新鮮熟食。腸道病毒是人類常見、重要的病毒,其感染部位是消化道,而不是呼吸道,由于沒有腹瀉,臨床醫生往往將腸道病毒感染誤診為胃腸型感冒、不明原因發熱、流行性胸痛、病毒性腦炎、病毒性心肌炎等等。在治療上往往僅僅采取對癥處理。
兒童和成人都可能感染,5歲以下兒童多發,所以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說每個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獲得該型別病毒的免疫力,對其它型別病毒再感染無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還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別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環境衛生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誘導病發,常引起兒童手足口病、病毒性咽峽炎。
四、手足口病的發病統計
1957年新西蘭首次報導,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手足口病與EV 71感染有關的報導則始自20世紀70年代初,1972年EV 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后EV 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澳大利亞和美國、瑞典一樣,是早出現EV 71感染的國家之一。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亞均發生過EV 71流行,重癥病人大多伴有中樞神經系統癥狀(CNS),一些病人還有嚴重的呼吸系統癥狀。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CNS為主要臨床特征的EV 71流行,僅保加利亞就超過750例發病,149人致癱,44人死亡。英國1994年4季度暴發了一起遍布英格蘭威爾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監測哨點共觀察到952個病例,為該國有記錄以來的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歲,大部分病人癥狀平和。其它國家如意大利、法國、荷蘭、西班牙、羅馬尼亞、巴西、加拿大、德國也經常發生由各型柯薩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
日本是手足口病發病較多的國家,歷史上有過多次大規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為主,1973和1978年的2 次流行均為EV 71引起,主要臨床癥狀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較溫和,但同時也觀察到伴無菌性腦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躍,EV 71、Cox A16均有分離,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與以往不同。20世紀90年代后期,EV 71開始肆虐東亞地區。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例發病,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齡1.5 歲,病程僅2天,100%發熱,62%手足皮疹,66%口腔潰瘍,28%病癥發展迅速,17%肢軟癱,17例胸片顯示肺水腫。
我國自1981年在上海始見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東、湖北、西寧、廣東等十幾個省市均有報道。1983年天津發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流行,5~10月間發生了7 000余病例,經過2年散發流行后,1986年又出現暴發,在托兒所和幼兒園2次暴發的發病率分別達2.3%和1.9%。
1995年武漢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衛生防疫站也從手足口病患者中分離出2株EV 71病毒。
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國臺灣省引發大量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在6月和10月兩波流行中,共監測到129 106病例,重癥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兒童,并發癥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東省省招遠市暴發了小兒手足口病大流行,在3個多月里,招遠市人民醫院接診患兒1698例,其中男1025例, 手足口病女673例,男女之比為1.5:1,年齡小5個月,大14歲。首例發生于5月10日,7月份達高峰,末例發生于8月28日。128例住院治療患兒,平均住院天數5.1天,其中3例合并暴發心肌炎死亡。
總結:通過上述的文章對手足口病有哪些癥狀,手足口病的分類和手足口病的病因等相關知識的詳細介紹,相信大家對于手足口病的了解又多了很多吧。這種疾病多以嬰幼兒為主體,所以如果你家有小孩的話,可一定要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