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的健康生活請來了中醫專家為我們講解濕邪的危害,那么什么是濕邪?風、寒、暑、濕、燥、火是中醫理論中的“六淫邪氣”,南方容易受到濕邪的危害,而當進入炎熱夏季后,濕邪會盛行, 那么濕邪到底什么危害呢?一起看看吧!
本期嘉賓介紹
王忠
王忠是主任醫師,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北京豐臺體壇中醫院中醫科首席專家,中華醫學會中醫藥學會腫瘤學分會委員,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北京分會老年病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中醫藥抗衰老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醫學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擔任《中華中西醫雜志》、《解放軍藥學學報》編委會常務委員及《中國老年學雜志》編委會委員等多項社會職務。
王忠畢業于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醫療系和廣州第一軍醫大學中醫系,先后在第四軍醫大學吉林醫藥學院附屬醫院、空軍航空醫學研究所附屬醫院與免疫學研究室、解放軍301醫院第二附屬醫院,解放軍海軍總醫院等三甲醫院從事臨床心血管內科、風濕免疫科、中醫科、老年病科、中西醫結合腫瘤科及免疫臨床與研究工作四十多年,2001年已入選為空軍首批高層次人才,具有較高的學術造詣和知名度。
濕邪的危害
每年七八月份叫長夏,此時濕氣當令,人體中的脾與之相應。濕在中醫里又叫“陰邪”,而脾為至陰之臟,喜燥惡濕,所以脾氣在七八月的時候旺盛。如果長夏濕氣過盛,就容易損傷脾臟。同時,脾主運化水液,它的特點是陽氣易衰,陰氣易盛,濕邪侵犯人體后易傷害脾陽,而脾陽的虛弱也進一步助長了濕邪的侵入。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1、濕氣遇寒則成為寒濕 這就好比冬天的時候,如果氣候干燥,不管怎么冷,人都還是能接受的,但如果濕氣重,人就很難受了。南方的冬天比北方的冬天更令人難受,就是因為南方濕氣比較重,寒濕襲人。
早春時分又濕又凍,身體血液運行較差,體質亦較弱,容易引起流感和高度傳染性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所以應提高個人身體抵抗能力。當發現有發燒、頭痛、全身肌肉酸痛,應立即求診。
2、濕氣遇熱則成為濕熱 好比夏天的桑拿天,又熱又濕,讓人喘不過氣來。因此濕熱天氣比高溫炎熱更容易導致中暑等癥。
3、濕氣遇風則成為風濕 驅風很容易,可是一旦成了風濕,就往往形成慢性疾病。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因風、寒、濕三邪侵入人體肌表經絡,使氣血運行不暢所致,因此要注意對膝部的保暖。早春氣候乍暖還寒且多風,大風天氣避免外出,以免寒氣入侵。早春可以選擇多在家里進行關節鍛煉。
4、濕氣在皮下,就形成肥胖 肥胖是因為脾虛生濕,濕氣難以運化,淤積在體內。脾濕肥胖往往是肚子肥胖。 脾濕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良的飲食習慣重要。如果你吃飯過快或過飽,都容易給消化帶來負擔。尤其是老年人更應該注意,由于臟器老化,脾胃功能衰退,快食或過飽都會使運化失調,導致濕邪積存于體內。另外還有一點,就是不要貪涼。
5、至于皮膚方面,濕邪也會誘發濕疹或小瘡 有些人以為是暗瘡,其實可能是因為濕毒而引發的。 從中醫的角度看,無論是濕疹、皮炎、蕁麻疹,還是手足癬,統一可稱為濕毒瘡。它幾乎可以長在人體的任何部位,而濕毒瘡的產生實際上都與濕熱有關。在人體的五臟六腑中,與皮膚病關系密切的器官是脾,不少濕毒瘡患者都屬于脾虛有濕型,需要健脾祛濕才能達到根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