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時期
由于南北朝時期玄學的興起,導致文人學士以尚清談為榮,因而弈風更盛,下圍棋被稱為“手談”。上層統治者也無不雅好弈棋,他們以棋設官,建立“棋品”制度,對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與棋藝相當的“品格”(等級)。
當時的棋藝分為九品,《南史·柳惲傳》載:“梁武帝好弈,使惲品定棋譜,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見棋類活動之普遍?,F在日本圍棋分為“九段”即源于此。
隋時期
由19道棋盤代替了過去的17道棋盤,從此19道棋盤成為主流。而隨著隋帝國對外的政策,高句麗、新羅百濟把圍棋帶到了朝鮮半島,遣隋使把圍棋帶到了日本國。
唐、宋、元時期
唐宋時期,可以視為圍棋游藝在歷史上發生的第二次重大變化時期。由于帝王們的喜愛以及其他種種原因,圍棋得到長足的發展,對弈之風遍及全國。這時的圍棋,已不僅在于它的軍事價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增長智慧。
弈棋與彈琴、寫詩、繪畫被人們引為風雅之事,成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藝娛樂項目。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187號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圖》絹畫,就是當時貴族婦女對弈圍棋情形的形象描繪。
當時的棋局已以19道作為主要形制,圍棋子已由過去的方形改為圓形。1959年河南安陽隋代張盛墓出土的瓷質圍棋盤,唐代贈送日本孝武天皇、現藏日本正倉院的象牙鑲鉗木質圍棋盤,皆為縱橫各19道。
中國體育博物館藏唐代黑白圓形圍棋子,淮安宋代楊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圓形棋子等,都反映了這一時期圍棋的變化和發展。 唐代“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是中國圍棋發展史上的一個新標志。所謂棋待詔,就是唐翰林院中專門陪同皇帝下棋的專業棋手。
當時,供奉內廷的棋待詔,都是從眾多的棋手中經嚴格考核后入選的。他們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藝,故有“國手”之稱。唐代的棋待詔,有唐玄宗時的王積薪、唐德宗時的王叔文、唐宣宗時的顧師言及唐信宗時的滑能等。
由于棋待詔制度的實行,擴大了圍棋的影響,也提高了棋手的社會地位。這種制度從唐初至南宋延續了500余年,對中國圍棋的發展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從唐代始,昌盛的圍棋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漸越出國門。
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團將圍棋帶回,圍棋很快在日本流傳。不但涌現了許多圍棋名手,而且對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季俊?/p>
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來唐入貢的日本國王子所帶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則是用集真島上手談池中的“玉子”做成的。
除了日本,朝鮮半島上的百濟、高麗、新羅也同中國有來往,特別是新羅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圍棋的交流更是常見之事。《新唐書·東夷傳》中就記述了唐代圍棋高手楊季鷹與新羅的棋手對弈的情形,說明當時新羅的圍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近、現代
到了近代,圍棋在日本蓬勃發展,中國的圍棋逐漸被日本趕超,清朝后期,中國棋手和日本棋手之間已經有一定的差距。新中國成立后,陳毅元帥也是一個圍棋愛好者,大力發展中國的圍棋事業,新一代的圍棋國手在新中國成長起來。
代表人物有陳祖德、聶衛平、馬曉春、常昊等。80年代中后期,聶衛平在中日擂臺賽中創造了八場不敗的記錄,取得了前三屆中日擂臺賽的勝利,也在神州大地掀起了新的圍棋學習的熱潮。
現在,圍棋主要呈現中、韓、日三國鼎立的局面。日本由于固步自封,在世界大賽中戰績不佳,因此現在多呈現中、韓對抗的局面。
總結:圍棋的起源說法有很多的,但是圍棋真正的起源地還是我國的古代,現在的圍棋是中、日、韓三國鼎立的局面但是由于日本固步自封慢慢衰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