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治未病和普通的看病有什么不一樣呢?“首次就診的患者會建一個中醫養生與健康管理檔案。來該門診就診好能攜帶西醫體檢報告,醫生首先要對就診者進行中醫體檢辨明體質,中醫體檢的內容包括傳統的望聞問切和體質辨識。”
工作人員解釋道,目前,國家已經將九種體質的辨識制作了統一的“體質量表”評分表格,就診者只需要對表60道選擇題進行挑勾即可由醫生判斷體質。
這60道選擇題都和日常精神狀態、生活起居相關,如“您容易疲乏嗎?”“您氣短氣促嗎?”“您說話聲音低弱無力嗎?”答案有“沒有”“很少”“有時”“經常”“總是”5個選項。就診者需仔細考慮后做出回答,因為這些回答將影響后的體質辨識結果。
在西醫查體、中醫體檢的基礎上制定出具個體化的中醫治未病與健康養生方案,包括中醫膏方、膳食營養處方、運動處方和理療處方。工作人員提醒市民,中醫查體和西醫查體不能相互替代,而應相互補充和協助。
健康分三種 中醫九種體質辨證施治
據介紹,現代醫學將人群的健康狀態分為三種,一是健康,即中醫的未病態;二是亞健康狀態,即中醫欲病未病態,此時體內病理信息隱匿存在或已經有先兆癥狀,但尚不足以診斷為某種疾病。
三是疾病狀態,即中醫已病未傳態,身體有了明顯病變。中醫“治未病”便針對這三種狀態發揮作用,旨在幫助人們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不得大病。
中醫無論是養生還是治病,都要根據體質下方。以往全憑醫家的經驗來確定體質,而現在規范為九種體質,為中醫“治未病”的推廣和應用提供了科學的方法和途徑。
國人的九種體質分別是平和質、氣虛質、濕熱質、陰虛質、陽虛質、血瘀質、痰濕質、特稟質、氣郁質。不同體質的人有不同的癥狀,他們的調理方式也不同。這種標準化的評判方式使中醫“治未病”更具規范化和可操作性,能真正實現個體化保健養生和疾病預防。
總結:雖然中醫有那么多的好處,但是小編還是建議體檢應該中西結合,這樣才能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不會有遺漏或者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