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陶弘景:“補益精氣,強盛陰道。
②《藥性論》: “能補益精諸不足,易顏色,變白,明目,安神。
③《食療本草》:“堅筋耐老,除風,補益筋骨,能益入,去虛勞。
④王好古:“主心病嗌干,心痛,渴而引飲,腎病消中。
⑤《綱目》:“滋腎,潤肺,明目。
⑥《本草述》:“療肝風血虛,眼赤痛癢昏翳。“治中風眩暈,虛勞,諸見血證,咳嗽血,痿、厥、攣,消瘴,傷燥,遺精,赤白濁,腳氣,鶴膝風。”
【性味歸經】:甘,平。
①《別錄》: “微寒,無毒。
②《藥性論》: “味甘,平。
③《食療本草》: “寒,無毒。”入肝、腎經。
①《本草匯言》: “入足少陰、足厥陰經。
②《本草經解》: “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③《要藥分劑》: “入肝、胃二經,兼入肺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