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拿天”多吃姜祛除濕邪
進入7月以來,廣州的天氣常常又悶又熱。在頻頻出現的“桑拿天”里,不僅一些老風濕病患者的關節疼痛再次發作,一些原本看似健康的年輕人也因吹空調或飲食不當等原因成為風寒濕邪入侵的對象。
“桑拿天”加重風濕性疾病 多吃姜
●高溫高濕天氣誘發和加重風濕性疾病,風寒濕邪久困可郁而化熱,甚至形成痰淤
●類風濕關節炎反復發作可導致骨關節變形,甚至可出現內臟等多系統的廣泛損害
●飲食偏好肥膩、厚味、煎炸等會損傷人體生理功能,削弱正氣
郭鳳蓮教授提醒說,夏天人體的毛孔、腠理開放,如果過度依賴空調,很容易使邪氣乘虛而入。此外,夏天吃過多生冷、寒涼的食品也容易損傷脾胃,進而在體內形成濕濁和痰邪。她建議市民在潮濕悶熱的夏季多注意房間通風,并可在平時的飲食中適當放些生姜,可起到一定的祛除濕邪的效果。
“桑拿天”加重風濕性疾病
“廣州夏季氣候的一個明顯特點就是高溫和高濕。這種典型的‘桑拿天’是誘發和加重風濕性疾病的一個重要外因。”廣州市中醫醫院雜病科主任中醫師郭鳳蓮教授表示,中醫將濕氣致病分為“內濕”和“外濕”兩種。其中,氣候條件、居住環境等來自外界的濕氣對人體造成的影響為“外濕”;“內濕”則主要是由于飲食不當造成人體消化功能受到傷害,進而形成濕濁和痰邪。
郭鳳蓮指出,每逢夏天臺風來臨之前,或是冬天冷空氣來臨之前,很多風濕患者都會感到關節疼痛復發或加重,“這些患者之所以都能像天氣預報員一樣,準確預報出降溫、刮風、下雨等變化,是因為他們的體內已經感受了風、寒、濕氣,當體外出現風、寒或濕的變化時,體內就會有感應。”
癥狀:行痹、痛痹、著痹各不相同
“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質增生性疾病、痛風等都是常見的風濕性疾病,以關節腫痛為特征,屬于中醫的‘痹證’范疇。”郭鳳蓮分析說,由風、寒、濕三種外邪導致的風濕性疾病表現癥狀各有不同,在用藥時也要區別對待。其中,以風為主的患者關節肌肉的疼痛表現為游走性,即疼痛部位不固定,“比如有時覺得膝關節疼,有時又覺得腕關節疼,中醫稱之為‘行痹’。” 以寒為主的患者疼痛部位相對固定,而且疼得比較厲害,這類患者一遇寒癥狀就會加重,比如一進空調房就覺得疼,到稍微溫暖的地方癥狀就會減輕,中醫稱之為“痛痹”;以濕為主的患者疼痛通常不厲害,但會有明顯的重著感和關節腫脹,中醫稱之為“著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