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節氣養生與春季飲食保健
春分氣象特點與養生
“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這時太陽黃經為0度,太陽的位置在赤道上方。農歷書中記載“斗指壬為春分,約行周天,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又當春之半,故名為春分。”春分日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點,南北半球晝夜相等。從這一天起,太陽直射位置漸向北移,南北半球晝夜長短也隨之而變,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則與之相反。
春分一到,雨水明顯增多,我國平均氣溫已穩定在10℃左右,即氣候學上所定義的春季溫度。春分節氣后,氣候溫和,雨水充沛,陽光明媚。
由于春分節氣平分了晝夜、寒暑,人們在保健養生時應注意保持人體的陰陽平衡狀態。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后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于旺盛時期,激素水平也處于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平衡膳食,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可以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必佐以蔥、姜、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后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應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輕松愉快,樂觀向上的精神狀態。在起居方面要堅持適當鍛煉、定時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進行調養,方可達到養生的佳效果。
春季宜多吃養肝補脾食物
春季飲食以平補為原則,重在養肝補脾。酸味入肝,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奮的肝再攝入過量的酸味,則造成肝氣過旺,必傷及脾臟。脾又與胃密切相關,故脾弱則妨礙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甘味入脾,宜補益脾氣,脾健又輔助于肝氣。故春季進補應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臟。
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谷類,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麥;蔬果類則有刀豆、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等;肉魚類則有牛肉、豬肚、鯽魚、花鯉、鱸魚、草魚、黃鱔等。人體從這些食物中吸取豐富營養素,可使養肝與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選吃韭菜、大蒜、洋蔥、魔芋、大頭菜、芥菜、香菜、生姜、蔥。這類蔬菜均性溫味辛,既可疏散風寒,又能抑殺潮濕環境下孳生的病菌。
再次,春日時暖風或晚春暴熱襲人,易引動體內郁熱而生肝火,或致體內津液外泄,可適當配吃些清解里熱、滋養肝臟的食物,如蕎麥、薏苡仁、薺菜、菠菜、蕹菜、芹菜、菊花苗、萵筍、茄子、荸薺、黃瓜、蘑菇等。這些食物均性涼味甘,可清解里熱,潤肝明目。
至于新鮮水果,雖有清熱生津解渴作用,但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若需解里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餅之類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