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整個運動是通過肢體運動表現出來的,也是一種肢體力的表現。當然這里的力是通過大腦的意念相互協調的,在意念的支配下不斷的進行著轉換。意識的支配是指自身的神經系統對呼吸和肌肉的控制。
訓練有成果的人,能正確的把握意到氣到使身體產生運動,達到意氣的統一。
一、怎么區分勁與力
拳術的勁與力之不同,即在于“技法”。也就是說,力量透過技法的發揮轉化成勁。譬如臂膀有百斤之力,打出一拳,經過肩、肘、腕的阻礙,達到拳的力點時可能只剩二十斤了。但通過技法訓練,臂膀有五十斤力,一拳出去可達到八十斤有余。這就是說力在動作的傳遞過程中,方法合理,才能勁力順達,突出爆發力的奇效。因此,勁法透過剛柔、快慢、蓄發、虛實的運用,可以達到妙用和巧用的境界。這也是“拳術家能打舉百斤之人,未必能舉百斤之物”的道理。故習武之人不可只會用拙力、蠻力,而是必需以勁力為根本,然后在研究技法上多下些功夫,并多注重功法運用的歷練。這樣正確的練拳方法,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如何化去僵勁
以陳式太極拳為例:陳式是以螺旋纏絲勁為核心,由內及外的圓轉運動。上肢在做纏繞運動的同時,全身上下都在和諧地進行著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圓弧動作,只有心靜體松,心意專凝,由松入柔,化僵為柔,才能更好地運柔成剛。正像拳論中講到的那樣:極柔軟方能極剛堅。如何化去僵勁,我的體會如下。
1.首先要知道螺旋纏絲勁的理論。練習的人需要有一個畫圈的過程,從而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
只有認認真真經過由內及外圓轉、純熟的螺旋纏絲技法的練習環節,練好松柔纏綿的纏繞勁,并用大約一到三年的時間,把身體的重要筋骨、肌腱、關節畫開、畫圓、畫活,從而達到肢體自如的收蓄展放之目的。
2.要明節節貫穿之理。人體全身有根節、中節、梢節“三節”之分。即臂為梢節,身為中節,腿為根節。“三節”之中又各有“三節”。臂之“三節”,即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身之“三節”,即頭為梢節,腰為中節,腹為根節;腿之三節,即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練拳者要練好全身“九節”勁,首先要節節貫穿。協調連貫。力發于根,蹬于腿,主于腰,行于脊背,以及傳于肩,通于背,達于手,這樣勁力才能順達。習拳者還要練好腰的引帶作用。拳諺說得好:“掌、腕、肘、肩、背、腰、胯、膝、腳,周身九節勁,節節不離腰”發勁時,一定要做到根節起、中節催、梢節發,使展放的勁力充分達到肢體的遠端。通過這樣久而久之的練習,就能達到:節節貫通,周身一家,一動俱動,蓄發得勢,收放自如。
3.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氣,以氣運身”的要領,是太極拳運動的運行法則。只有運用這個方法,經過長期的柔化和修練,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韌帶,盡可能地得到放松、松開、伸拔、拉長和舒展。由于抻筋拔骨而使內氣通于經絡,充于肌膚,骨節張開而使內氣斂于骨髓。這樣意到氣到,通過腰脊的螺旋運動和腰腹的運化,貫穿于卜下肢的螺旋纏繞。其技法“由柔而韌,由單而整,由熟而精,進而達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纏絲的功夫功。
三、如何掌握發勁的技巧
什么叫做發勁?其實就是自身內在之勁的爆發,是一個力的發放過程。
具體怎么做呢?以陳式太極孝右連珠炮為例:此動作在左腿屈蹲、松腰、沉胯、斂臀與雙手合于胸前時,全身要形成一個合勁,也就是蓄勁。意念蓄勁收于丹田。當全身勁蓄滿后,迅速收腳跟進,并推動兩手向前迅速發勁。勁由丹田轉腰背,上升至兩肩之間的背部,進而分邊到肩,及肘,達于手臂,隨身形先慢后快。在身形與雙掌同時到位的一瞬間,小腹、腰、腿、肩背、手臂肌肉幾乎同時,驟然一緊,勁沖出貫于掌心。前腳抓地,全身瞬間像急剎車一樣,緊急制動,產生松彈、冷脆的慣性彈抖力。此時呼氣流沖出喉嚨,發聲助力。發力后立即放松、吸氣,恢復自然。
以上體會,旨在喜練陳式太極拳者對太極拳的勁有更多、更深的了解。即什么是勁,分辨勁與力,并如何化去初學者的不正確的僵勁以及如何正確的發勁。至于怎么才能達至爐火純青、融會貫通的境界,除了個人的天賦、明師指點、方法得當外,勤學苦練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