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做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的一件瑰寶,其內涵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理精法密。太極拳的哲理性、技擊性和在修身養性等方面的魅力。
深深地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們去研究它、修煉它,以至于習煉太極拳的隊伍也在越來越壯大。
太極拳技擊的主要特點
(一)從戰形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剛柔相濟性
從戰形上看,太極拳是剛柔相濟、以柔為主的技擊,與其他武術的技擊相比、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太極拳講究松柔、技擊和走架子一樣,具有一定程度的松、柔、圓、緩的特點。
太極名家吳圖南對此曾云:“太極拳以柔克剛、也就是柔柔韌韌地不用力,就能戰勝力氣很大的對方;太極拳能以弱勝強,在年歲體質相差很懸殊的狀況下、弱者可以戰勝強者。”
但是,松柔只是修煉太極拳的手段,是運用中正安舒,輕松柔和的動作促使內氣無微不至地運行、進而達到運用意念主導吞化和發放的技擊目的。
(二)從戰速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形慢實快性
速度是技擊能否取勝的一個關鍵因素。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中能以慢取勝,太極拳也不例外。
太極拳表面看上去是慢悠悠的、其實際上則是形慢實快。正如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陳長興所著的《用武要言》也說“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
李亦畬又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于技擊的。
(三)從戰力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內外合勁性
太極拳的技擊戰力、從系統論的角度來分析、比其他武術更強調做到“內三合”和“外三合”的高度統一講求的是身體系統整體發勁。
“外三合”指的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肢體外表的要求、其運用要以腰為主宰,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中下三節相適應。
其鍛煉目的是全身協調配合發出整力,“一動無有不動”,所修煉的是明勁即外勁。
“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鍛煉的是意念和內氣的整合、一觸即發,“勢勢揆心須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其所修煉的是暗勁即內勁。
人體的一切運動和一切形式的發勁,都是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的結果,是在神經系統(意念)的支配下由多個或多組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四)從戰勢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尊化貴舍性
尊化、就是強調在對方向我攻擊時,我以化解的方法,使對方的攻擊力量不能作用在我身上,我的化勁分散和削弱了對方的攻擊力,使之對我構不成重大威脅。
化功是一種高級的技擊防衛法。太極拳的化勁方法、主要是在接觸發勁的一瞬間,及時依自身(身法)極小的運動,把對方的進攻力量消耗掉。
尊化,要做到不丟不頂,并非一味地化解。太極拳化解的方法,主要是半圈化半圈發,即化即發。化而不發,還是會受對方的牽制而導致失敗。
太極之化、即是化解敵之攻擊、使其失去效應。敵出手來擊我,我不硬抗擊、而是出手引敵進來而化開來招、順而還擊一戰可勝。立化立打、蓄而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