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僵化柔階段
初學者在完成動作時,往往會因興奮的擴散和泛化,肌肉緊張僵硬,大大減低了身體的柔軟性和彈性,贊成動作的不協調。
所以在初學階段,要特別強調意識和肌肉的放松練習,通過一系列心法和身法調節,以及緩慢松柔、圓活連貫的動作,化去拙勁、僵勁,以培養節節貫通、周身一家、一動無有不動的整體勁,為意、氣、勁毫不阻滯地抵達全身任何一個部位打下基礎。
這就是催僵化柔階段的任務。因而說“松柔”是太極拳入門的一個重要環節。
積柔成剛階段
在摧僵化柔的基礎上,首先是以意導體,在意識的支配下,通過各種身法的調整,以五把弓原理為依據,建立“五把弓”模式的身體姿勢,即把人體各部分調節成由軀干和四肢共五把弓組合的一個統一的彈性體。
在意識的支配下,使身體由內及外,由近端環節到遠端環節,節節貫穿,對拉拔長,從而產生彈力。完成以意導體的過程后,再以意導氣,通過“空胸實腹”、“氣沉丹田”等練習。
先是在丹田聚集強大壓力,然后再將丹田的壓力貫通于身體各部,形成雄厚的整體勁,也就是太極拳所追求的內勁。這種積柔成剛以松柔的形式鍛煉出來的勁力,為發揮太極拳獨特的技擊技術奠定了物質基礎。
剛柔相濟階段
這是太極拳的高級階段。經過摧僵化柔,只柔成剛的練習將身體鍛煉成剛柔相濟的彈性體,并產生了在意識支配下源動于丹田的極富彈性的內勁。
進一步通過制人功夫的練習,在技擊對抗的過程中,做到如拳論所描述的那樣:“看似至柔,其實至剛,看似至剛,其實至柔;剛柔相交,無端可尋”。到了這一階段,剛柔相生相濟,變化無窮,自成法度。這才是太極拳所要追求的境界。
后談談以柔克剛的問題。以上我們談及太極拳功成之時外柔內剛的彈性狀態和技擊運用時柔運化剛發勁的技術特點。
使我們真正認識“柔”在太極拳的訓練和運用中的重要性,而太極拳的柔是剛柔相濟的柔,是具有渾雄內勁的,能伸縮,能運化,能沾粘的有法之柔。
若是軟塌的,無法的柔,又何以能克剛?所以,以柔克剛,就是指用有法之“柔”去克僵硬無法之“剛”。這是不可混淆的。
孫式太極拳特點
一曰“中”
其一是守中,就是不論動作怎么變化,重心都要穩定,虛實轉換合理自然 自己掌握好節奏,不失于中。
其二是取中,就是在雙方搭手的時候,就立刻掌握住另一方的重心,不偏不離,結合動作隨化隨進,穩定兩者之間的重心。其三是適中,就是無論進退與否,都要把握好重心,發力的大小都要適中。
二曰“敷”
一是聚神于彼之重心,使我始終能掌握彼之重心變化。
二是,攝神于彼之精神,此時即使彼重心未動,然而只要其心念一動,我亦能有所察知。
三是敷神氣于彼之周身,使彼頓感呆滯不靈。然而此等用法,非需我之神氣合一,內勁精純不可。
三曰“整”
整有兩方面的意思:其一是要周身協調一致,混融一體。推手中要一動無不動,一靜無不靜,氣勢鼓蕩。其二是周身始終不離六合。
雖為柔化之中,周身內外亦不能失六合之要,而是要曲中寓直。故孫式太極拳在推手中是通過松肩、松胯來主宰自身虛實陰陽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