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太極拳中,楊式太極拳是占有者非常重要的地位的,它的形成與發展可謂是對太極拳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楊式太極拳目前是非常深入人心的,學習的人非常多,在我們學習楊式太極拳時該注意哪些方法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
想要提高對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我們需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基本特點。
楊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自然、柔和、優美,因而使人再運動中感到舒適。練拳時,要著意體現松、穩、慢、勻的運動特色,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內氣,達到松、散、通、空。
松
松,就是全身放松,從神態到動作都不能緊張,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復自然,而且始終如一。松的先決條件是心靜,就是要把心氣放松,同時全身的關節和肌肉都要隨之放松,一直松到足心的涌泉穴。
楊式太極拳的松是全身性的,節節貫穿,需達到從上到下、由內而外的松。
內氣往下松沉時,必須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壓在下肢上,膝蓋和小腿不要過分著力,小腹須始終松軟地鼓著而不能緊張地繃挺。
“氣沉丹田”是指內氣在意念的引導下連續不斷地徐徐向下、向丹田處沉降,而不能錯誤地理解成鼓蕩氣息去沖壓丹田。
松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要做到松而不懈。提起精神才能肢體靈活,做到以意導氣,以氣運身,當氣血周流全身時,便可體驗到通體舒服和泰然自若。
所以我們學習楊式太極拳的松時,不能將其理解為松懈,這是對松理解的誤區。
慢
慢,就是運身緩慢。在練拳過程中,維持適當緩慢的速度,是為了便于以氣運身,使內氣能夠從容運行而暢通無阻。隨著動作的節奏,有規律的調節呼吸。
同時,仔細的按照拳術原則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勢和動作,糾正偏差,體會收獲。如果動作過快,就很難達到這種目的。顯然,這并不是說為慢而慢,越慢越好,而是要求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和意向,適當地控制練拳的速度。條件發生變化,就應當加以調整,這樣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緩慢的動作運行過程中仍能保持輕靈,才不至產生憋氣和呆滯等有礙健康的毛病。
勻
勻,就是動態均勻。無論動作、姿勢、呼吸都要求均勻。在均勻的動態中體現松、穩、慢的特點。練拳一勢接一勢,要連綿不斷。
所謂“運勁如抽絲”,既不能時快時慢。同樣,勻也不是被動的和絕對的。因為每一勢都要重起點經過運行到達終點,然后開始變換到新勢,在這里體現著連續性和節奏性的結合。
在這一過程中要始終保持姿勢的勻稱,保持均勻而自然。這樣才能使人感到和諧,并表明練習者的功夫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可以加深內功的鍛煉,探索松、散、通、空的奧秘,這是練就太極拳功夫的必由之路。
在運用內氣使全身放松時,可以想象內氣通過小腹丹田經兩腿內微前側下行,過內踝到達足心涌泉穴,再由外踝向兩腿外側上引至兩胯,并且以意導氣,向四周散出去,想象其形成一個直徑約一米左右的氣圈,胯在氣圈之中。
“散”的過程可以比喻為石頭投入水中形成的波紋逐漸散開。運用這種想象之功,可以把內氣散發出去。要做到散,就必須使內氣遍布全身,暢通無阻,毫不停滯。
在練拳的經驗中,前人總結出“肘不張、肩不松、胸不開、氣不通”的格言,使我們了解到張肘、松肩、開胸這些動作、姿勢與內氣通暢的密切關系。
但必須注意:松肩不是懈肩,張肘不是翹肘,開胸不是挺胸,做到了開胸張肘,才能產生氣通的效果。做到了通,才有可能達到“全體透空”的高境界。因為內氣通暢以后,體內臟腑得到調節,可使氣血流通,不易受疾病的侵害,而且能夠沒有任何負擔地主動應付環境。所以,松、散、通、空無論對于養生或技擊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