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從拳架開始。一招一式,逐一模仿。這一過程,稱之為“領架”。即是學練老師的拳架。拳架雖為外形,但卻有極為豐富的內容。它不但含有很多技擊招式,還與內功練習緊密相連。那么練習太極拳注意事項有哪些呢,下面蘇子和太極拳一起了解一下太極拳的招式吧。
拳架是太極拳的基礎,也是練習太極功夫的向導。沒有拳架就無法練習太極拳。架子正確與否關系到太極拳的功夫能否練成。
學練拳架,先求形像,須循規蹈矩,一絲不茍,逐一模仿。先學基本的身法、手法、步法,動作路線,各定式的樣子及要領。架子應先求開展,后求緊湊。要求全身節節放松。
然而,由于太極拳的特點,初學者往往難以適應,易出現一些毛病,常見的主要有:僵、散、斷、歪、浮等毛病。
“ 僵 ” ,就是僵硬、松不下來
練習太極拳,松為第一要義。而沒有經過太極拳練習的人,身上都有僵勁。年齡越大,身體越是強壯,僵勁越大。而太極拳的動作是螺旋纏絲,是圓的運動,要求柔和纏綿,節節貫串,全身協調,主宰于腰。這就給練習太極拳帶來很大的困難。因此,一開始,就要強調放松,練習者要有意識地使自己的身體放松。用意不用力,意松體松,內外皆松。
“ 散 ”—— 即神散,形散
練習太極拳要求全神貫注,心無旁騖,如果練拳時心不在焉,雜念叢生,就無法做好動作。形散一般是指動作幅度過大,沒有含蓄,或者動作不協調,散了架子。練習太極拳手臂和腿要自然彎曲,不可直手直腳,要注意處處保持太極球的形態。同時注意全身的協調性,所有的動作主宰于腰,以身領手,周身一家。
“ 斷 ”—— 指意斷,勁斷
動作不連續,上下動作之間斷開,缺乏圓滑的過渡。太極拳要求柔和纏綿,練拳時,上動未停,下動又起,如行云流水,抽絲掛線,一氣呵成,動作做到九分,意要貫到十分。而初學者往往不能很好掌握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銜接問題,因此就出現了“斷”的問題。要克服這個毛病,一要注意放松,二要加強“引”的練習。如何練習“引”,在《話說太極拳的“引”》一文中已做過詳細介紹,這里不再重復。
“ 斷 ”—— 指意斷,勁斷
前俯后仰,左右歪斜。練習太極拳身法以端正為本。身法端正,無所偏倚,虛靈內含,浩然之氣,運于全身。初學者往往由于動作僵硬,易使身體不正。身法中正是練好太極拳的基礎,千萬馬虎不得。
“ 浮 ”—— 即漂浮
太極拳要求涵胸拔背,胸空腹實,氣沉丹田,落地生根。而初學者往往架子忽高忽低,挺胸突臀動作 漂浮,氣向上涌,頭重腳輕。浮乃練習太極拳之大忌,須注意克服。
要克服上述毛病,關鍵要抓住“松靜沉”三個字。
無論練習何種太極拳,都要在這三個字上下功夫。因此,松靜沉為練習太極拳的三字經,要把它刻在腦海中,落實在行動上。在學習老師拳架的過程中,要細心模仿,悉心領悟動作要領,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太極拳架中包含有極豐富的內容,要掌握這些內容,需要長期反復練習才能做到。
因此說,拳架為母
練習太極拳一定要在拳架上下功夫。每天反復盤拳架,如有可能,盡量多練。同時,要不斷領悟內在的東西,練悟結合,拳打千遍,其理自現。
練習拳架有一個從外引內,以內帶外的過程。
開始時,只能外形劃大圈,而后逐步產生內動,每個動作先有內動,再有外動,螺旋纏絲圈越來越多,越來越小,環環相扣,無始無終,動作沉穩,柔綿,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內外合一,周身一家。只有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太極拳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