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學習中,對于“虛實”和“開合”的理解和學習是非常重要的,兩者的關系貫穿在太極拳學習的始終,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學好當中的關系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大家可以有所學習。
虛實的理解,是學好太極拳的關鍵所在,只有掌握這層關系,才能將太極拳的精髓體現出來。
怎樣分清虛實?有人說,兩條腿站立,要用一條腿用力而另一條腿不用力,這就是虛實分清了。試問一條腿的跛子,站在那里不雙重了,他的虛實就分清了嗎?如果一條腿用力的虛實分清是對的,那么陰陽消長的參半,該怎么解釋?
顯然,虛實的關鍵,并不在一條腿和兩條腿的用力上,關鍵是在“腰眼”上。武禹襄的十三總勢歌曰:“命意源頭在腰隙”;這句話精確地指出了兩個腰眼的變換。“腰眼的一上一下,一前一后,即是虛實的分清。兩個腰眼不能動,即是填,填腰就是雙重”。也就分不清虛實了。
由此可以看出,虛實和雙重的區別所在,在練習時需要注意區分。
太極名家說:“邁左腿,左腰眼微向上抽,用右腰眼托起左腰眼,邁右步,右腰眼微向上抽,用左腰眼托起右腰眼。”他還說:“兩條腿要分清虛實,必須裹,兩條腿裹如一條腿”。
他沒有說一條腿用力而另一條腿不用力,就是分清虛實了。而在他口授的“虛實分清”上,是這樣說的,“虛實”,在腰上主宰,“實七而虛三,虛七而實三”。
又說:“填腰就是滯,就是雙重,就是虛實不清”。他又說:“內在的虛實分清,是指意氣而言,一是意氣上分得清,二是意氣上的分得靈”。這是個高深的意念境界。這才是太極拳真正的虛實分清。
所以說,太極拳的學習是需要我們注意好“填腰”的重要性的。
再談開和合,開是大,是膨脹,合是小,是收縮。“開”從內來說:是意氣的脹大,骨和肉分開活動,由內而及外形的開大。“合”從內形講,是氣勢的收縮,骨和肉聚斂一起,由內而及外的收和縮。
武式太極拳歷代先師說過,開合是太極拳的“呼”和“吸”,呼是開是發是放,吸是合是收是蓄,呼則沉得下,亦放得人出,吸則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太極拳的“呼”和“吸”,和我們平常的呼和吸不盡相同,有時恰合,但太極拳的“呼吸開合”,是有特定意義的,“開”是意向上升而氣向下沉;“合”是斂氣入骨,氣勢凝聚。折疊轉換,蓄發間。這是練太極拳的真諦。
單從外形上的每招每式的開和合,是難以說明太極拳內在的意氣蓄發開合的。總而言之,概括一句話:“要練熟身法”。身法在每招每勢中,內外三合皆能合度,才能掌握:陰陽、虛實、開合的內在靈氣和真諦。
練太極拳如何做到虛實分明
“虛實分明”是太極身法習練的重要目標之一。而腿部練習更是使習拳者達到“虛實分明”的重要途徑。我們必須重視腿部的練習。只有做好腿部的虛實練習,才能使習拳者在習拳時做到兩腿進退轉換虛實分明,穩健輕靈;也只有做到“虛實分明”,才能使動作穩定靈活,進退轉換變化更加自如。
第一,要順應陰陽。順應自然規律,陰陽相合。一切動作都應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動”,而非故意做作。動靜相兼,虛實結合,曲直互用,蓄發互孕,剛柔相濟。每個動作都應在規律的架構內活動,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適可而止,不能隨心所欲或反序亂序,務使動作平常自然,輕松愉快,圓潤和諧。
第二,要動作輕靈。“聽之至細,動之至微”。輕起輕落,慢起慢落,點起點落,真正做到邁步如貓行,運勁如抽絲。身體不能“硬邦邦”的,落腳不可“撲騰撲騰”的響。
第三,要練習松靜。人體下為陰上為陽,右為陰左為陽,前為陰后為陽,在于調整上下陰陽,平衡左右陰陽和媾通前后陰陽。媾通前后陰陽,即是打通任督二脈;平衡左右陰陽,則是要使人體氣血運行平衡;調整上下陰陽,目的在于練習松靜,把易于升浮至頭部的虛陽虛火降伏下來。
第四,要找虛無的氣勢。太極拳功夫,其高者,是有了虛無的氣勢,才能感應靈敏,才能融化萬物,所以首要在穩靜安舒上著手,以養其虛靈也。練虛無氣勢的功夫,初步必先找柔軟,再找輕靈。
有了柔軟輕靈之后,才可以找虛無。久而久之,便可有出手包羅萬象的氣勢,如老子所說的“無為而無不為”。即不專注于某一手某一式或某一部,是要處處有照應,處處有感應。學練太極拳,由硬到軟,由僵到柔,由重到輕,由滯到靈,由實到虛,此乃太極拳程序之精要所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