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已經分為很多派別的太極,但是每一種派別都離不開太極拳的本質特點,無論是哪一派別的太極都是有著共同的特點的,練習太極拳成為了修身養性的必要運動,正確學才是關鍵。
傳統的吳式太極拳,在它自身的練法上有文和練之分。
吳家拳譜上說:“文者體也,武者用也”“文練之,則為內丹”。有強身健體,祛病延年,修身養性之功;“武練之,則為外丹”。有防身御敵、矯健身手、以柔克剛之能。其武練體系包括低架、快拳、散手,以及排打、勢法、勁法等。練太極拳而不經武練,難以致用。太極拳之用,在技理上完全遵循陰陽開合的理論指導,在實踐上充分展示沾粘連隨的技法特征。凡修吳式太極文武真功,得內丹外丹之寶,無不經過“形、勢、勁、意、氣、神”六個方面訓練,這六個方面,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相聯,不能截然分開。它們層次分明,由淺人深,故習慣卜稱六層功夫。其中勢與勁在武練技擊中尤為重要,因為它關系到技擊水平。
太極拳原名“十三勢”。以勢命拳,在中華武術中極為罕見,足見“勢”在此拳中之地位。正確認識和理解勢與勁之內涵,熟練掌握勢法與勁法之運用,是修煉太極拳技擊真功的必由之路。
何為“勢”?
在普及性教學中,不乏將太極十三勢說成是十三種方法。這是不錯的。但是具體解釋是什么方法時,則往往將“棚捋擠按:采捌肘靠”稱為八種手法或勁法,而將“進退顧盼定”說成是“五種步法”,這就值得考慮了。因為十三勢不僅都講“手足”,也都講“官骸”,即每——勢都包含“手眼身法步”。拳譜上說,“夫發手擊敵,全賴身法之助”。又說“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可見身法是十三勢的重要內容,不能光將其理解成為手法.與步法。事實上太極拳靠勢法贏人,而每一勢都離不開特有的身法,所以前輩們既有“用勢法打人”,也有“用身法打人”之說。身法到位,是贏人的關鍵。在老拳譜中,將前八勢歸為八卦,將后五勢納進五行,這是采用古代傳統哲學理論的陰陽五行學說來闡述十三勢。八卦主要講事物的陰陽變化,五行主要講萬物相生相克,都是講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等基本特征和基本原理,揭示萬物之間互根互生、消化生長的基本規律。可見,講十三勢是十三種方法比較客觀、合理,一定講成八種手法、五種步法是值得考慮的。《武魂》1994年11期有《太極拳的顧法》一文可資參考。
自古以來,從拳家中來講,沒有不注重權勢的。
太極拳的勢和勁是不同的概念。用陰陽變化、相生相克的理論都可以解釋十三勢,可以在“棚捋擠按采捌肘靠進退顧盼定”這十三個字的每一個后面加上一個“勢”,說明它們都是勢法。但不能都加“勁”字,說明勢中未必都含勁。也可以說,在用勢的過程中未必或并不都表現勁。
太極拳的勁與其它內家拳一樣,是專指由神意控制與呼吸、動作完全協調一致的一種內在勁力。這種勁力是隨著勢后發出的,故而常常以勢命勁。例如,攬雀尾。一式中有棚捋擠按等勢,在演練時并非每一勢都發勁,故只稱勢,不稱勁。只有當其中某一勢終產生或發出了勁,才稱某勁。如果棚勢結束時發勁,便稱棚勁;捋勢結束時發勁;便為捋勁。又如,“進退顧盼定”主要指身法步法眼法等在防守進攻中的運勁方式,一般不產生或發出內勁,便只稱其為勢,不稱勁。
當一個動作結束,尚未變化時,則稱定式。定式也有稱定勢的,其實兩者也不相同。定式專指某一動作完成后的成型姿勢,通常是某一勢完成后,與定勢的主要區別在于一前一后:定勢在前,可以發勁,一般發沉勁,也叫中定勁,例如白鶴亮翅;定式是發勁之后的成型,不會再發勁。在太極快拳或太極散手中對定勢和定式是嚴格區別的。因為快拳強調“每一定勢發寸勁”。寸勁是內勁的一種,它是動作結束時一瞬間的用力。勁力發完后,只有式,不再有勁力。總之,要明白,定式是定勢完成后的形式,已無勁力可發;定勢是勢的結束動作,往往隨勢的結束要發。在散手技擊中,發完勁,定式不可時間過長,要及時變勢。如果不及時變勢,那伸出的拳頭就是空放在那兒,成了沒有一點勁力的姿式,很容易被對方擺布而挨打。變勢在太極拳中叫轉關,也叫折疊,拳浩上說,“奪勢爭來脈,出奇在轉”。轉關就是變換或變勢的意思。“自己用功,一勢一式用成之后,合之為長,滔滔不斷,周而復始,所以名長拳也”。
太極拳強調勢法,不是不要用勁。正如強調用勁時不是不要勢。勁,是順勢而出的大力量的表現,特指一瞬間,用力的那一下。它寓于無形之中,接于有形之表,難以言傳。勢,是內勁的載體,沒有勢,勁就表現不出來。你把拳頭握得再緊,放在腰間不靠“勢”沖出去,或沖出去的后不講速度和質量,同樣沒有勁力可言。太極拳講的勁、勁力特指內勁。它與勢法本身的勁不是—·回事。勢的本身是動態過程,動態的人或物由于慣性,也會有“勁”,這是自然力,或稱本力。例如你無意中撞倒了一個小孩,那是肢體的質量與一定速度的結合,它沒有意念調動下的內聚力,就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內勁,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勁”,同時便會很快就收住、停下。因為“有意”與“無意”發出的勁是不同的。
在太極拳武練的快拳和散手中,假如已在勢法中間用了大的力量,或肌肉太緊、不放松,到了勢結束時同樣發不出大的勁。所以太極快拳和散手一般不在勢中用力,而盡量放松。越是放松,速度才越快,后發的勁也才越大。這就是練太極拳強調放松用意的根本原因,也是太極“用意不用力”這一說法的來由。
要奪勢,須知陰陽。陰陽不僅是理,也是法,是太極散手技擊及推手的根本大法。陰陽在太極拳法中表現為開合。故太極拳譜中說:“太極拳法勢出以開合為本。出手為開,開中有合;回手為合,合中含開。”所謂“陰陽合能打人”。不知拳法之陰陽開合,難得太極真藝。勢起當以身為先,隨之手足齊到,號稱“七星”打人,謂之勢。亦及以身法打人,不獨以手法為強梁。以身欺人,過步奪勢,直逼其根節,打人便毫不費力。這是太極散手奧妙真傳所在,有志于太極拳散手者不可不知。太極拳之所以屬內功型近身短打拳,便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