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推手的基礎,推手是打拳的檢驗和提高。明確原理,掌握正確的訓練方法,才能出功夫。
內勁在太極推手中的應用
太極推手,實際上,是雙方勁路、勁法的較量,外形看似隨意運動,這是表象。
在你進我退,隨曲就伸,內勁運行過程中,每一動都含有規矩。
從人則順,隨己則滯,時刻調整自己重心穩定,使對方失穩為第一要務。
所以“攻方”的勁總是瞄向對方失重點上,而“化方”在臂掌的掩護下,身體以“太極∞運行”方式,將來力化解。
典型實例:當對方感覺到給力后,被我引向右側傾斜,遂改為向左給力,發向我中心部位,我身體仍按部就班運轉,即可將他引向左側。
這是因為太極∞運行路線的運轉方向到了兩側都是向后轉的。
因此,當對方用力向正面推來,我的身體就可以左右逢源,將彼勁引進落空。
由此可見,太極拳不是不用勁,關鍵是要掌握運勁的路線和方式。
太極拳的放松,是指心理上的松與靜,身體由松練到柔,柔則顯活,活中含勁,剛柔相濟。
太極的以柔克剛
太極推手,控制為本,以和為貴,不主動進攻,看似墨守成規,保守無為,其實,只要對方出手,隨時可化,處處都能還擊。
二人過招,兩目相視,觀察動向,判斷意圖,待彼一出手,我以臂腕迎住來臂之側面,前節(才朋)緊,后節松開,接觸部位之勁以不脫離為度。
此時,精神專注,內氣貫穿“彼不動,我不動,我意在先;彼微動,我先動,我勁在先。”依靠接觸部位的感覺,只要彼一動,我就可知其動向。
即使彼突然快速拿腕折臂,由于我全身即松開又含著整架不散,毫不與彼較勁。
這樣他無論動作多快,被拿部位都依附于彼,隨之而動,柔活的身體迎合被拿的手臂轉動,增大了手臂的運行幅度,造成對方始終拿不實。
他擒拿必須用力,身體就會成為剛架,運轉幅度必然受限,這樣我就化解了擒拿。
他拿人速度越快,產生慣性越大,一旦落空,身體就會前傾,此時,我仍在連綿的運轉,只需順勢即可將彼發出,如果捎帶絆別或反擒拿更出彩。
如果,對方用雙手向我推來,我僅用一臂即可接住來手,這是由于我全身具有內勁貫穿的柔整勁,稱為太極拳的(才朋)勁,臂膀具有彈性,起到緩沖作用。
無論他多么快速度和多大力給到我臂上,都不會牽動我的身體。
若我以右臂應對,借彼推力向右轉身,臂向后捋,將彼力引向我身右側外。
與此同時,我以太極運行方式,重心向左前移動,右腿變虛,左腿變實,使他來力落空。然后,根據現況,臨場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