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藻病
一、癥狀
1.皮膚、皮下和黏膜型無綠藻病
淺表種植是最常見類型,部分與接觸污水有關。常在接觸后數周或更長時間發病。可有肉芽腫樣損害,可呈斑疹或丘疹性損害,伴免疫損害的患者可出現棘皮癥和潰瘍。部分病例出現斑塊性疣狀損害。皮膚萎縮和色素沉著或脫失。可有灼癢感。好發于四肢、前額、面頰部等暴露部位。可繼發細菌感染,象皮腫。還有外傷后致腱鞘炎和蜂窩織炎的報道。僅有一例播散報道由鼻咽黏膜感染發展成硬腭、食管和舌部潰瘍,該患者有多個誘發因素,包括氣管插管、糖尿病和應用大劑量地塞米松。
2.無綠藻性鷹嘴滑囊炎
部分與外傷有關。滑囊可能適于無綠藻的生長,當合并其他炎癥或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誘發本病。抽出的囊液可為血性,真菌培養陽性。
3.腸道型無綠藻病
可引起腹瀉。與食入污染食物有關。
4.系統性無綠藻病
少見。可累及肝、腹膜和膽囊等器官。
二、診斷
主要依據病原菌檢查、組織病理診斷。
1.病原菌檢查
標本可采用皮膚損害、膿液、滲出液、活體組織等。
(1)直接鏡檢:可見圓形、近圓形、厚壁、直徑約1730μm,不出芽的孢子,(20~30μm)×(17~24μm)大小,內有大量內生孢子。無菌絲、子囊及孢子。
(2)培養:在沙堡瓊脂上,25~35℃,2~3天即長出光滑濕潤的白色酵母樣菌落,漸變為奶油色,表面有少許皺褶。放線菌酮和>37℃可抑制本菌生長。無綠藻分離培養基含有苯二甲酸鹽可抑制細菌,氟胞嘧啶可抑制酵母,有利于從污染條件下分離本菌。鏡下可見本菌的無性生殖,孢子通過細胞核和細胞質的分裂與再分裂,形成大量內生孢子,成熟后孢囊破裂,內生孢子外溢、又擴大、分裂、再擴大,形成新的孢子囊。
饒氏無綠藻和威氏無綠藻的區別在于前者孢子囊較大,直徑約1025μm,內孢子較大,直徑為911μm,但數目較少,排列疏松;后者孢子囊直徑約為611μm,內孢子較小,直徑約為45μm,數目較多,排列較緊密。
(3)生化特性:饒氏無綠藻不利用海藻糖而利用正丙醇;威氏無綠藻利用海藻糖卻不能利用正丙醇。
2.組織病理
表皮角化過度,棘層輕度水腫,真皮淺層、血管和皮膚附件周圍有以上皮樣細胞和淋巴細胞為主的炎性細胞浸潤,PAS染色時于真皮淺層可見散在孢子,約4~10μm直徑大小,其壁厚,內有數量不等的內生孢子。
3.動物試驗
于小鼠腹腔或豚鼠、兔及鼠睪丸內注射約1×106cfu/ml菌懸液,腹腔內0.5ml,睪丸內0.03ml,可引起局部損害。病原菌檢查結果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