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位要準確,兩腳間要有角度。為了擴大支撐面、增強穩定性,兩腳問要有一定角度。
例如弓步時兩腳夾角20。~30。為宜(順步時夾角小些,拗步時夾角大些)。虛步、退(撤)步以10°~20°為宜。兩腳問橫向距離為兩拳至一腳,前腳向前,后腳向外45°。仆步則要前腳尖與后腳跟成一條線,后腳外擺130°左右,前腳內扣。
轉體時應先微轉腰,前后腳的縱向距離也要適當。例如弓步、退(撤)步、側行步兩腳間要保持三至四腳的距離,虛步、跟步兩腳間保持一腳距離,開立步兩腳距離與肩同寬,合步時兩腳保持兩拳距離。
做獨立步時,提腿膝要高過胯,支撐腳也要有角度。蹬(分)腳時腳要高過腰,練習時也可高過頭。拍腳時腳的高度要達到頭部,擺蓮腳外擺幅度不小于150°。這些角度與距離都要認真做到,務求準確到位。暫時做不到的,要通過加強基本功訓練逐步步到。
第三、雙腿必須保持一定的彎曲度,即保持弓狀。腿彎曲的程度就是拳架的高度。拳架有高、中、低三勢,高勢雙膝稍彎曲,低勢大腿接近水平,中勢則在二者之間。
采取哪種拳架高度,應根據身體條件與功力水平而定。一般體弱或初學者可采用高勢,身體好功力強者可用低勢,一般人宜采用中勢。行拳中,拳架高度在起勢時就要確定下來,在一套拳路中應保持不變,除要求站起(如獨立步)、下降(如撲步)外,身體自始至終要保持水平移動,不能上下起伏。
當然在整個習拳過程中,拳架高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體質的增強、功力的提高,拳架可以由高到低逐步加大難度、提高強度。拳架高低有一定范圍,高時雙腿不能挺直,低時大腿不能超過水平,即臀部不能低于膝蓋。
在屈腿的同時,還要圓襠、裹膝、吊襠。襠部要撐圓,雙膝內扣,襠部下沉。雙腳則要隨腰腿的轉動,及時外擺、內扣、后碾,始終保持與膝蓋方向一致。腳落實時,則要五趾抓地,腳心含空,有入地三分之感。
腿是人體重要組成部分,腿功是太極拳重要的基本功,腿的健康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我們一定要通過習練太極拳,認真刻苦地練腿,為健康與技擊打下堅實基礎。
24式太極拳上中下三盤的規律
上盤
頭頂至項部為上盤,包括眼、耳、鼻、口、舌、齒、下顎面部等部位。上盤是領著全身運動的機構,分別介紹如下:
項:頭頂正中的百會穴是頂勁的中心,應當虛向上領,如同懸起來一樣。頂勁領好,則全身輕靈,拳歌所謂“滿身輕利”的意思。
眼是傳達思想、指揮動作、觀察情況的功能。應當平視()的注意力,應當以假設對手的方向為主。也就是步法前進的方向。
眼法是有進無退的(所以退行的步法,如倒卷肱,仍勁的軸心,身轉而眼法不變,則外柔而內剛,由于身轉而勁 向勁而不丟。當然勁的丟、頂與全體的纏法配合,還有 以乃虛實轉換在內勁方面的。 關鍵所在,學者應當特別重視眼法,至于眼法應以步 與身法的配合也有順逆及眼法與剛柔、丟頂的關系。前人未曾 ,系我從實踐中存取發現,是否正確尚待研究。
耳:而應輔助目光所不及見之處,要經常注意聽身旁及身后,練拳時心靜身專,耳自聰敏,身后略有響動,便可察覺。
鼻:鼻主呼吸,呼吸應當細勻深長,所謂“調息綿”。
口:口唇應自然閉住,不可張開。當發勁時,可以用口吐氣,或發聲以加強發勁,但不可以口吸氣。因寒氣深入肺部,容易引起咳嗽。
齒:應自然合住,但不可作咬牙切齒之狀。
舌:應平貼上顎,則口不干,亦不會多出津液。有的主張用舌尖抵于上顎,舌下津液生出,隨時咽下。我認為不合練拳時的需要。因為一方面全體運動,一方面又咽津液,就會影響氣的呼吸運行。好是不用“抵”法,而用“平貼”法為宜。
下顎:應微向內收,則項易豎直,頂勁亦正。不然,就會出現揚頭之弊
項:應豎起來,但不可用力而僵硬,以免失去靈活性。
面部:應當嚴肅而活潑,有的偏于呆滯,還有人宣傳某拳師當練拳時面部顯出冷笑或怒容,以表現威力,我認為還是宜怠,應當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