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陳式太極拳56式纏絲勁的分類
纏絲勁是圓、是球,并且是旋轉中的圓和球。它要求“曲中求直”,就是說處處是弧線,處處也是切線,是曲直兩者的對立與統一。它要求無凸凹、無缺陷、無斷續,要以腰的旋轉產生的離心作用到達肢體,以腰為軸來帶動肢體,做到一動腰先動。所以腰是纏絲勁的發動機。
陳式太極拳56式纏絲勁通常分為順纏和逆纏。小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小趾側向足心旋裹是順纏,大指側向手心旋裹或大趾側向足心旋裹是逆纏。
具體地,根據纏絲勁的內涵和特點,還可以將其細分為出勁順纏、收勁順纏、出勁逆纏、收勁逆纏四種方法。
出勁順纏: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經命門穴,循脊椎而上,過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繞臂斜纏而下,從尺骨端向里,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勁順纏。
足腿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下行至會陰穴,經前襠向外,過胯向后,繞腿斜纏而下,經內踝,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里側向前,達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勁順纏。
收勁順纏:手臂屈收向里,內氣從中指端回收,過掌心勞宮穴,從橈骨端向外,繞臂斜纏而上,至肩,經胸部膻中穴,向下歸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勁順纏。
足腿屈收向里,內氣由大趾端回收,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里側向后,經外踝,繞腿斜纏而上,過胯,由后襠至會陰穴,再向上歸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勁順纏。
出勁逆纏:手臂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經命門穴,循脊椎而上,過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繞臂斜纏而下,從橈骨端向里,過掌心勞宮穴,達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勁順纏。
足腿伸展向外,內氣由丹田發出,下行至會陰穴,經后襠向外,過胯向前,繞腿斜纏而下,經外踝,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外側向前,達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勁逆纏。
收勁逆纏:手臂屈收向里,內氣從中指端回收,過掌心勞宮穴,經尺骨端向外,繞臂斜纏而上,至肩,經胸部膻中穴,向下歸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勁逆纏。
足腿屈收向里,內氣由大趾端回收,過足心涌泉穴,沿腳掌里側向后,經內踝,繞腿斜纏而上,過胯,由前襠至會陰穴,再向上歸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勁逆纏。
三、陳式太極拳56式纏絲勁的功能
在醫療保健方面,以內氣運轉為內容的纏絲勁,有利于疏通經絡、增強臟腑功能,鍛煉肌膚、骨骼和關節。出勁纏絲著重疏導手三陰和足三陽經氣,收勁纏絲著重疏導手三陽和足三陰經氣。
手足每轉一圈,十二經和任督二脈都得到疏導。《靈樞·本藏篇》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經絡疏通了,臟腑機能就可加強,肌膚、骨骼和關節就可得到濡養。
纏絲法的畫圈旋轉與通常的手足屈伸相比,能使更多的肌膚、骨骼和關節參與運動,也有利于提高肌膚張弛的機能,增強骨骼和關節的柔韌性。
在技擊競賽方面,纏絲勁是太極拳各種技擊方法的基礎。太極拳主張因勢利導、借力打力,與對手交接時肢體螺旋形地屈伸進退,能夠避免同對方的來力頂抗,化解來力強度,并根據需要改變力的方向,動搖對方身體重心,進而克敵制勝。
纏絲勁的沾連法,還能夠沾連對方的肢體,使其不易脫離。
陳鑫說:“唯以柔軟纏絲法接之,未沾住人身則已,如既沾住,則吾以纏絲法捻住其皮肉,纏而繞之,沾之,連之,黏之,隨之,令其進不得進,進則前入坑坎,退不得退,退則恐我擊搏,故不敢硬離去。此纏絲勁之在拳中為緊要妙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