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力檢查是對受試者的聽力情況做出量化的評估,是聽力學中重要的檢查手段。在康復醫學上,正確的判斷受試者的聽力水平直接影響治療者采用的康復手段。
一、基本概念
1.分貝與零分貝
分貝(dB)
對聲音的度量單位,在聽力學檢測中,指的是某一頻率聲波造成的環境大氣壓變量大小的相對量,即聲壓。
零分貝(0dB)
是指正常成年人所能感受到的最微弱聲壓。它的絕對值并非為零。
生活中存在各種不同大小的聲音,40~50dB的聲音相當于一輛悄悄行駛的小汽車,或者是一間不太安靜的辦公室;在5m的距離普通說話聲大約是在50~60dB;r70~80dB的聲音相當于非常響的收音機或電視機的聲音,最小的說話聲如耳語聲只有大約10~15dB,而極大的聲音如噴氣式飛機則遠遠大于120dB。
2.頻率(H z)
是指單位時間內物體振動的次數或周期數,單位為赫(赫茲,Hz)。人聽覺的感受范圍是20- 20000Hz,這一頻帶稱為聲頻,高于此范圍者叫超聲,低于此范圍者叫次聲。
3.聽閾(dB)
是指在聽覺頻率(20r J20000Hz)以內能引起聽覺的聲音最小聲壓值,以dB表示。
4.聲壓級(SPI√)
聲壓級是用對數關系表示的聲壓值。
5.聽力級(H I√)
正常人耳對各個頻率純音的聽閾聲壓級不同,聽力計零分貝值的確定是通過測定一定數量耳科正常人群的各個頻率聽閾均數而得到的基準等效閾聲壓級值。
6.言語“香蕉”
言語“香蕉”圖是指正常人的語言頻率分布和強度分布的范圍。根據此范圍描畫出的曲線形似香蕉,因此稱“香蕉”圖。
言語“香蕉”圖是由一群人用正常音量說話,說話人在距離1m處用聲級計測出言語的頻卒和強度的分布范圍。
在“香蕉”圖的分布上,“i、u、m”的頻率在250~500Hz,強度在30~50dB之間,“a、o、e”的頻率在500~1000Hz,強度在40~5 5 dB之間,而“zh、c h、sh”的頻率在2000- 3000Hz,強度在10 - 30dB之間,“z、c、S’’則在更高的頻率4000~6000Hz,強度卻在10~25dB之間。因此元音多在中、低頻率的范圍內,而且聲音強度高,輔音則多在高頻率范圍內,但聲音強度低。
7.主觀測聽
是依據受試者對刺激聲信號的主觀判斷所記錄,又稱行為測聽。主觀測聽經常會受到受試者主觀意識、情緒、智力水平、年齡、文化程度和行為能力配合的影響,所以在一些情況下(如偽聾、智力遲滯、嬰幼兒、失語癥、肢體癱瘓等)檢測結果并不可靠。主觀測聽法包括行為測聽法、秒表試驗、音叉試驗、純音聽閾檢查以及言語測聽等。
8.客觀測聽
客觀測聽是指不依賴于受試者的行為配合,不受其主觀意識的影響,利用檢查儀器對受試者的測試結果進行分析判斷,該測聽法較為客觀、可靠,但判斷結果同操作者的經驗和水平相關。臨床上常用的客觀測聽法有聲導抗測聽、電反應測聽和耳聲發射測聽等。但主觀測聽的頻率特異性較差,不能全面反映受試者的聽力狀況,因此不能替代主觀測聽法。
一、耳聾的分級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80年標準,聽力障礙按照言語頻率500Hz、1000Hz和2000Hz的平均聽閾計算,將耳聾分為五級,輕度(mild):平均聽閾26-40dB;中度( moderate):平均聽閾41~55dB;中重度(moderately severe):56~70dB;重度(severe):71~90dB;極重度(profound):91dB以上。
三、行為測聽法
又叫行為觀察測聽法、聽覺行為反應測聽法,主要目的是觀察1歲以下受試小兒對聲音刺激的一致性反應,是一種被動反應測聽方法。在測試時周圍環境要求安靜無噪聲,小兒處在平靜狀態下,測試聲源可以選擇復合聲源如玩具小鼓、哨子、小喇叭,測試時避免聲源物品接觸到小兒或被小兒看見。給聲后根據小兒的反應進行觀察,6個月以下小兒會出現驚嚇反應、聽瞼反射(又叫瞬目反射)及喚醒反應,6個月到1歲小兒會出現聲定位反應,即頭轉向聲源一側。由此可以粗略判斷小兒對聲音的敏感性,是一種粗略的篩查聽力異常的方法。
四、條件探索聽力反應檢查
條件探索反應檢查( conditioning orientation reflex,COR)是一種附加強化條件刺激的行為測聽法,常選擇視覺刺激作為聽覺的強化條件,檢查時利用揚聲器給聲,選擇不同頻率的囀音作為刺激聲源,每次給聲時都附加一個視覺刺激強化兒童的轉頭反應,選擇的視覺刺激一般為可發光活動的玩具如會閃光打鼓的小熊等,當小兒對聲音的定位反應被強化固定下來時,則逐漸減低聲音的強度以測出小兒對聲音的聽覺反應閾值。此方法測出的是小兒健耳的聽覺能力。適合于雙側耳聽力異常的篩查,另外也可作為評測小兒注意力以及聲定位能力的工具,應用于腦癱語言智力發育遲緩的小兒檢查和訓練中。
五、聽力計檢查法
又稱電測聽法,是利用不同頻率、不同強度的純音作為測試聲源,分別測試受試者的骨導聽閾和氣導聽閾,對受試者的聽力水平做出量化的評估并能做出聽力曲線,是目前醫院中最常見的聽力檢查。適合3歲以上兒童以及成人的聽力檢查。主要用來判斷聽力障礙的類型、估計病變部位以及評價助聽器的驗配。
常見的聽力計可以測出125~8000Hz的不同頻率的聽閾,在網格狀聽力圖上以曲線表示,稱為聽力曲線。聽力圖的縱刻度為聲強,以dB表示,橫刻度為頻率,以Hz表示,氣導右耳用“o”記錄,左耳用“×”來記錄,骨導右耳用“[”來記錄,左耳用“]”來記錄,分別按頻率順序描記在網格線上并連起來就做出了聽力曲線。如聽閾的計算臨床上主要以氣導閾值為主,常用的是三分法和四分法,三分法是500Hz、1000Hz、2000Hz三個頻率分貝數的平均值;四分法則是按公式(500Hz+1000Hz+2000Hz+4000Hz)/4來計算得出(根據1991年WHO預防聾和聽力減退項目計劃非正式工作組報告)。
六、聽誘發腦干反應
聽誘發腦干反應( ABR)是一種遠場記錄的早期聽誘發反應,通常使用一定頻率的短聲重復刺激聽覺系統,在頭顱表面記錄電位變化,可據此估算客觀聽閾及診斷聽覺系統病變。ABR的波形、潛伏期、波間期是診斷和鑒別耳蝸性病變及蝸后病變的主要方法,目前是臨床應用最廣、實用價值最大的電生理檢查方法。
ABR測試時采用每秒20~30次短聲刺激,記錄電極置于受試者前額發際或頭頂,參考電極置于同側耳垂或乳突,以遠場方式記錄和放大疊加1000次。腦干誘發電位由潛伏期l~l0ms的7個正向波組成,各波的主要來源與正常人對策平均潛伏期。
臨床上I~V波較為重要,聽力正常者工、Ⅲ、V三個波較穩定,而V波的出波率最高,最為穩定。同時V波的反應閾值與主觀聽閾較接近,一般為主觀聽閾上0~20dB。所以臨床上常以V波作為聽閾的檢測波。
七、其他聽力檢查法
1.耳聲發射測聽
耳聲發射( otoacoustic emlssion,OAE)是一種產生于耳蝸、并經聽骨鏈及鼓膜傳導釋放如外耳道的音頻能量,反映了耳蝸外毛細胞的功能狀態,而外毛細胞又是耳蝸內主要的感音結構,因此耳聲發射的能量顯然同聽覺有密切關系。利用高敏度特殊的儀器對這種能量進行探測并記錄,稱為耳聲發射檢測。
由于耳聲發射檢測的客觀、簡便、無創、靈敏、省時的特點,目前已經用于嬰幼兒聽力篩查的首選方法。在我國一些城市,新生兒即要進行聽力篩查,未通過耳聲發射檢查的要進一步進行聽覺腦干反應檢查,以便于對耳聾的早發現早治療。
2.言語測聽
言語測聽法是將標準詞匯錄入磁帶或唱片上,通過耳機和自由聲場對受試者進行測試。主要測試項目包括言語接受閾和言語識別率。言語接受閾以聲強級(dB)來表示,言語識別率指的是受試耳能夠聽懂所測詞匯中的的百分率。正常受試者能夠聽懂50%以上的詞匯。
言語測聽法目前主要在助聽器的驗配、人工耳蝸術后康復評估和訓練中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