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冠心病是“終身疾病”,一旦得上,就意味著豐富而精彩的人生已經離自己遠去,自己再也無法擺脫“病人”的稱號,今后只能與藥物為伴,終日“枯坐”度過余生。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冠心病是終生疾病”的觀念應該改變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醫生可以通過溶栓、冠脈搭橋、支架植入、激光打孔等許多措施治療冠心病。加上其發病機理進一步被闡明,我們不僅可以通過調脂、抗凝等藥物防治冠心病,使其癥狀消失,而且通過適當的康復訓練,患者完全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因此,冠心病患者不應放棄希望,而應以科學的康復訓練方法戰勝病魔。
康復,從運動開始
冠心病患者的康復主要是指心絞痛和心肌梗死的康復,又以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最為重要,因此本文重點介紹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復。
我們知道,心肌梗死后由于心臟功能受到影響,患者必須臥床休息以減輕心臟負擔。然而,運動是冠心病康復的中心任務,對預防復發、改善心境、建立生活自理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那么,如何把握“靜”與“動”的度,又以什么時候開始運動為好呢?對這點,要根據不同的情況區別對待:
心肌梗死后采用急診介入治療成功的患者,介入治療成功24~48小時后,血壓、心率、心律穩定,如果無合并癥者即可下地活動,但僅限于室內生活自理。
采用溶栓治療冠脈再通的患者,若血壓、心率、心律穩定且無合并癥,在臥床24~48 小時后可以開始床上活動,從抬高床頭開始,一般在第5天過渡到下地活動。
對于溶栓未通或未溶栓患者,如果無合并癥,第3天開始床上活動,一般在第10~14天時過渡到下地活動。
運動康復“課程表”
由于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差別很大,筆者以未進行介入或溶栓治療(或治療未成功)的患者為例,制作了一份運動康復“課程表”,可以在自己的主治醫師的指導下在醫院內參照執行。
發病第2~3天抬高床頭45度,持續15~30分鐘。
第4~7天床上伸展上肢5次,伸展下肢5次,做深呼吸5次。每天完成2套。
第2周在床上直立靜坐,每天2次,每次5~10分鐘;可在床上或床邊坐位洗臉、吃飯;坐椅子,每天2次,每次5~10 分鐘;床邊站立每天2次,每次5~10 分鐘;床邊走動,每次10~20步,每日2次;室內步行,每次10~20步,每日2次。
第3周病區走廊步行,從每日1次,不超過50米開始,每日遞增,至周末時達到300~500米,行走不要求速度,可以自由速度步行。
第4周可以在室外步行,每日步行2次,周末時應能在步行中上下1次二層樓。
4周之后,患者就可以根據醫生對病情的把握,測算出適合自己的運動量,選擇步行、慢跑、騎車、游泳等動態型運動(避免舉啞鈴、搬重物、掰腕子等靜態型運動)進行后期的康復鍛煉了。
運動中的安全備忘
冠心病患者在康復鍛煉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自覺癥狀,如有沒有胸悶、胸痛,有沒有眼前發黑、頭暈、走路不穩等,這些都是心臟負擔過重的信號,此時應休息或減少運動量。并且,不要飽餐后馬上就去鍛煉,一般要等飯后1小時再去,以免造成血液大量供應胃腸而引起心臟缺血。如果有條件,最好在運動前后監測血壓和心電圖。
此外,很多冠心病患者合并有糖尿病,這些患者在進行運動療法時應監測血糖并及時調整藥物,并避免在餐前運動,防止出現低血糖反應和酮癥酸中毒。
除了運動康復療法外,患者還應保持樂觀的情緒和配合醫療的積極態度。下期康復之路欄目,將繼續介紹冠心病患者的飲食和心理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