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潰瘍的顯著特征是反復發作,潰瘍數目由少到多,部位由前到后,多發于口腔粘膜、牙齦、舌體上下與側面及咽喉部,潰爛面大如黃豆,小如米粒,表面附著白色潰爛腐膜。輕者可數月發生一次,重者間歇期逐漸縮短,逐年加重,甚至潰瘍此起彼伏達數年、數十年不愈。
1、皰疹性口炎和唇皰疹
均由單純性皰疹病毒引起。皰疹性口炎是原發性感染,多發生于幼兒及青少年,表現為急性口炎,形成許多水皰,皰破后成潰瘍,痛甚。全身癥狀有疲倦、發熱、淋巴結腫大等。唇皰疹是單純皰疹病毒感染的復發,癥狀輕微,局限于唇及口角皮膚。起皰前有灼痛感,水皰很小,但可成簇發生,相互融合而形成一片深褐色結痂。
2、復發性口腔潰瘍
口腔中反復發作潰瘍的疾病有:復發性阿弗他潰瘍、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貝赫切特氏病。復發性阿弗他潰瘍是指口腔中反復發生的圓形或橢圓形、淺而小的潰瘍。阿弗他(aphtha)一詞來自希臘語,為灼熱及潰瘍形成之意。本病在發生前無水皰作前驅,這與皰疹引起的潰瘍不同。阿弗他潰瘍處色淺黃,周圍常有紅暈,直徑在0.5cm以內,同時出現1至數個,甚痛。
3、口腔白斑
見于約5%的成年人口腔中,吸煙者的發病率高達20%以上。其發生與慢性刺激(特別是長期摩擦)或吸煙有關。若除去刺激,停止吸煙3個月,白斑仍未減輕或消失,則更應注意隨訪。在病理學上白斑有兩大類,一是良性過角化,為良性病變。二是上皮異常增生性白斑,是癌前病變。白斑在臨床上有兩型:一是均質型,白斑均勻白色,表面平坦,一般不需治療。二是非均質型,包括顆粒型、潰瘍型、疣型以及白斑中出現紅色部分者,此型中約有1/5是癌前病變或早期癌。特別是那些發生在舌緣和口底的白斑或紅斑是危險的信號,應全部切除并做病理檢查。
4、唇的疾病
慢性唇炎并非少見,多發生于下唇,感染、日曬、風吹、干燥常為誘因。可無明顯癥狀或自覺灼熱、發癢。唇腫脹、暗紅,唇紅部常發生縱裂,有的在唇中央出現一條深的縱溝,易出血,裂縫內有細菌感染,長期不愈。對化妝品等過敏引起的慢性剝脫性唇炎,稱為接觸性唇炎。
5、舌的疾病
口腔粘膜中舌背粘膜構造特殊,有絲狀及菌狀乳頭分布,后部尚有輪廓乳頭、葉狀乳頭及舌扁桃體,因而疾病表現與他處粘膜不同。黑毛舌為舌背中央部位長出黑毛,因絲狀乳頭過長,角化層生長過速或不脫落而形成毛狀物。色素系由產色細菌所產生或來自食物、藥物。長期使用抗生素促使霉菌生長亦可引起黑毛舌。
6、牙齦的疾病
齦病中除最常見的齦炎外,尚有齦增生與壞死性齦炎等。齦增生表現為牙齦緣和牙齦乳頭增大、肥厚,有的牙齦乳頭呈球狀,表面紅腫光亮。尤常見于口呼吸的兒童。婦女妊娠期牙齦也常見增生,并易出血,分娩后即能自愈,這稱為妊娠性齦炎。
溫馨提示:口腔粘膜病看似小病,但口腔連接臟腑,關連全身,能及時準確反映出全身各部分的病變,不徹底治療可造成其反復發作,逐年加重,纏綿難愈,而且口腔粘膜大面積潰爛,可殃及咽喉甚至腸胃,有的甚至出現高燒,危及生命,極少數患者可癌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