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髁上部位于肱骨下端,此外前方有冠狀窩,后方有鷹嘴窩,骨質薄弱容易發生骨折。而且多發年齡為5~12歲。 當肱骨髁上骨折處理不當時是容易引起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或肘內翻畸形,雖然各種治療方法都有改進或提高,使危害嚴重的Volkmann缺血性肌攣縮已明顯減少,但仍不斷發生肘內翻畸形,發生率仍然較高,治療時必須加以注意。
患者多見于兒童,有外傷史,傷后肘關節局部不能活動,腫脹明顯,肘部骨性三角關系存在,表示未脫位,肘處于半屈位,肘窩飽滿,且可在肘窩觸到肱骨近折端,如因腫脹,疼痛重無法作仔細檢查,應迅速拍X線正,側位片以確定骨折及移位情況。
在5~6歲以下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應注意和肱骨遠端全骺分離相鑒別,因肱骨小頭的骨化中心在1歲左右出現,而滑車的骨化中心在10歲左右才出現,故骨骺全分離在X線片無骨折線,橈骨縱軸線與肱骨小頭關系不改,但與肱骨下端關系改變,肘部腫脹,環周壓痛,單純肱骨小頭骨折,則在X線片上可以橈骨縱軸線不通過肱骨小頭而確診,在診斷中應注意橈動脈搏動及正中神經的功能。
1、伸直型肱骨髁骨折: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當跌倒時,手掌著地,暴力經前臂上傳遞,身體向前傾,由上向下產生剪式應力,使肢骨干與脆骨職交界處發生骨折。通常是近折端向前下移位,遠折端向后上移位。如果在跌倒時,同時遭受側方暴力,可發生遠側端lJ尺側或撓側移位。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多為間接暴力引起。跌倒時,肘關節處于屈曲位,肘后方著地,暴力傳導致膚骨下端導致骨折。
2、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兒童有手著地受傷歷史,肘部出現疼痛、腫脹、皮下淤斑,肘部向后突出移位,應想到膿月俄上骨折的可能。檢查局部明顯壓痛、有骨摩擦杏及假關節活動,在督折斷端,肘后三角關系正常。在診斷中,應注意有無神經血管損傷,注意觀察前臂腫脹程度,腕部有無恢動脈博動,手的感覺及運動功能等。肘部正側位片是必須的,不僅可以確定骨折的存在,更主要的是準確判斷鋁’折移位情況,為選擇術式提供依據。
3、屈曲型肱骨髁上骨折:
受傷后,局部腫脹,疼痛.時后凸起,皮下泄斑。檢查可發現肘上方壓痛,后方可們到骨折端。X線照片可發現骨折的存在及典型的骨折移位,即近端向后移協,遠沂端向前移位,骨折線呈由前上斜向后下的斜形骨折。由于肘后方軟組織較少,折端銳利,可刺破皮膚形成開放骨折。由于暴力作用的方向及跌倒時的體儀改變,骨折5T出現尺側或撓側移價。少有合并神經血管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