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病的介紹
癲癇其俗稱為羊癲瘋癲,癇病發作腦部興奮性過高的神經元突然、過度的重復放電,導致腦功能突發性、暫時性紊亂,臨床表現為短暫的感覺障礙,肢體抽搐,意識喪失,行為障礙或植物神經功能異常。可分大發作、小發作、局限性發作和精神運動性發作等,具有間歇性、短時性和刻板性的共同特點。癲癇系多種原因引起腦部神經元群陣發性異常放電所致的發作性運動、感覺、意識、精神、植物神經功能異常的一種疾病。俗稱羊癇風或羊癲風。
早在兩千二百年前的《黃帝內經》中就有所記載。相信人們對這種疾病并不會很陌生,常常被人們通俗的稱為“抽風”。“抽風”往往表明兩種含義:一種是真正疾病的狀態,由腦神經元過度放電而導致驚厥和抽搐,另一種即形容某人不規范、不正常、不理智和不能自控的行為。中醫癲癇科認為對臨床上確實無癥狀而僅在腦電圖(EEG)上出現異常放電者,不稱之為癲癇發作。因為癲癇是腦的疾患,身體其他部位的神經元(如三叉神經元或脊髓前角神經元)異常和過度放電不屬于癲癇發作。
2005國際抗癲癇聯盟(ILAE)對癲癇的定義做了修訂,其推薦的定義為:癲癇(羊癲瘋)是一種腦部疾患,其特點是持續存在能產生癲癇發作的腦部持久性改變,并出現相應的神經生物學﹑認知﹑心理學以及社會學等方面的后果。診斷癲癇至少需要一次癲癇發作。然而,迄今為止,國內學界的共識為反復出現的癲癇發作才可診斷為癲癇,若是僅有一次發作就不應診斷為癲癇。因此,癲癇高發人群正確理解ILAE的癲癇定義,對癲癇的診斷具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