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中最常見的疾病,為一種慢性炎癥疾病。表現為口腔粘膜潰瘍反復發作,可單發或多發于口腔任何部位。潰瘍大小不等。較表淺、基底平坦、有黃白色纖維素性滲出覆蓋邊緣整齊,界限清楚周圍繞以窄的紅暈,有輕度灼痛,遇刺激加重。有自限性,一般 7 — 10 天愈合。
1.輕型口瘡
輕型口瘡是復發性口瘡中最常見的一型。潰瘍較小,一般為一個或幾個,散在分布角化較差的被覆粘膜上,主要發生于唇、頰、舌緣等部位、腭、齦、舌背部等處較小發生。愈合后不留疤痕。
(1)潰瘍發作過程大致可分三個階段,但亦難以截然分開。
(2)前驅期病變初起,粘膜局部充血發紅,輕度水腫,表現為針頭大小的紅點,輕度灼痛發脹、后形成小丘疹,共約 1-2 天。
(3)潰瘍期丘疹很快破潰形成表淺小的圓開或橢圓形潰瘍,直徑約 2 — 3mm 大小?;灼教埂⑦吘壜愿咂?,上覆蓋淡黃色纖維素假膜,周圍繞以窄的紅暈,無硬結浸潤,灼痛明顯,遇刺激加重,持續 4 — 5 天,
2.愈合期
潰瘍逐漸變淺變小,充血水腫逐漸消奶,有肉芽組織修復,疼痛減輕, 2 — 3 日愈合平復。很少合并繼發感染,全身多無明顯癥狀。
3.口炎口瘡
口炎性口瘡亦稱皰疹樣口瘡。潰瘍數且多,可達十余個甚至數十個,呈散在分布,也可互相融合,但潰瘍較小,多為直徑 2mm 大小。潰瘍間和周圍充血較明顯而發紅。疼痛較重,唾液增加??砂橛蓄^痛、低熱、局部淋巴結腫大和全身不知等癥狀。一般病程不長 7 — 10 天全部愈合,多表現為突發、愈合后不留疤痕。
4.腺周型口瘡
這型口瘡又稱復發性壞死性粘膜腺周圍炎或巨型口瘡,是復發性口瘡中較為嚴重的一型。潰瘍多為單發,也可以為幾個,也偶爾合并小潰瘍。腺周型口瘡患者常有多年口瘡反復發作病史而逐漸加重,可發生于唇、頰、舌、腭、咽等部位,疼痛劇烈,影響說話、進食、吞咽等活動。潰瘍逐漸擴大加深。潰瘍面積可在 1 — 2cm 2 形如彈坑或燦口狀,邊緣凸起不整齊,基底不平坦,上覆暗黃或灰黃纖維素性滲出,周圍色深紅腫有炎癥反應。愈合緩慢,可長在數周或數月,愈合后留下不整齊疤痕,甚至因潰瘍壞死造成組織破壞缺損形成畸形。
5.白塞病
又稱白塞綜合癥。
以上口腔潰瘍為最基本的病損,發生率達 100% 。皮膚病損、生殖器潰瘍、眼疾發生率分別為 90% 、 80% 、 40% 左右,在口腔潰瘍的基礎上再發生二項者可診斷為不完全型,少于二項者為不完全型。此外關節以及心血管、神經、再發生二項者可診斷為完全型。此外關節以及心血管、神經、消化、呼吸泌尿等多系統的病變,雖發生概率較少,但后果嚴重可危及生命,發病原因與免疫遺傳,微循環障礙等有關。因病癥繁多,變化莫測、尤如“狐疑惑亂”而名為“狐惑病”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之說。中醫認為該病系外感濕熱邪毒之氣、內蘊虛火致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