鰓裂囊腫的手術治療是什么?下面讓我們聽聽專家的介紹。
如有急性感染或膿腫形成,須引流膿腫,控制感染感后擇期手術。
非手術治療
采用一些腐蝕性藥物如高濃度的三氯醋酸、碘酒等燒灼瘺管或電灼,也可注射硬化劑試圖使得瘺管或囊腫封閉,一般認為此方法效果不穩定,不能根治,且甚容易損傷周圍的血管、神經,臨床較少應用。
手術治療
目前認為,完整切除囊腫及瘺管是唯一有效的根治方法。
對于無癥狀的患者,可暫觀察。若反復感染者,應感染控制后,最好于下次感染發作前或瘢痕形成之前進行;切口的選擇應盡量利于全部病變的切除。孤立性囊腫完整切除不困難, 但勿使囊腫破裂, 如破裂須徹底切除囊壁,并一并切除其周圍的筋膜等結締組織, 同時應充分沖洗創面, 以免有脫落的上皮殘余。瘺管或囊腫合并瘺管的切除較難。關鍵在于徹底切除囊壁包括內外瘺口在內的全部上皮組織。
麻醉應視患者年齡及難易度和分型酌定。如為成人孤立性囊腫可局麻, 而年幼或瘺管或術后復發者, 應在全麻下施術, 以減少患者痛苦, 便于術中從容操作。
術前行瘺管碘油造影或美藍著色有助于術中識別。但也有人不主張術前注入染色劑, 因為瘺管不能全程染色, 且極易外漏致術野不清晰, 組織結構不易辨認。
手術應取正確體位與適當切口, 以便充分暴露術野。術中需細致解剖, 保護重要的血管和神經如面神經、舌下神經及迷走神經等。
第一鰓裂囊腫發生部位在胸鎖乳突肌前緣, 外耳道至舌骨平面的范圍內,途徑腮腺筋膜或腮腺實質,通過面神經總干淺面或深面, 面神經是由第二鰓弓在胚胎期發育而形成,由頸部向上覆蓋第一鰓弓區域,故第一鰓裂囊腫與面神經關系密切,在手術時必須解剖面神經以免損傷。可采用耳后切口或S型切口,便于顯露外耳道后下壁, 辨認并保護面神經主干,從而將囊腫與瘺管組織仔細分離;如瘺管穿越耳廓或外耳道軟骨,須切除部分軟骨以免殘余復發;對于反復感染、粘連重者,建議使用手術顯微鏡,解剖面神經,必要可行腮腺部分切除術。
第二鰓裂囊腫與頸鞘關系密切。頸內靜脈往往緊貼囊腫壁, 故手術時應盡量采用鈍性分離以防靜脈壁破裂;行第三、四鰓裂囊腫及瘺管切除術,手術醫生要特別熟悉頸部的解剖,術中須注意頸部血管及神經的保護;對起源于第四鰓弓的病變,需切除甲狀軟骨后部以暴露梨狀窩。
如囊腫體積較大、張力高不易分離, 術中可先抽出部分囊液,減少張力。但是( 1)應在囊腫上極抽吸; ( 2) 囊液不可全部抽凈,保持囊腫一定的張力,以便剝離;( 3) 穿刺后結扎針眼處的囊壁, 以免囊液繼續漏出及裂口擴大。
如果囊腫有內瘺口,尋找內瘺口,其處理時預防復發的關鍵內瘺口的處理可采用高位( 盡量靠近咽側壁) 結扎切斷,并予以采用縫扎,并使殘端內壁朝向咽腔, 以減少復發。也有人主張將瘺管經口內拉出切除縫合,但操作困難復雜,且不降低復發率。
針對復發病例手術, 一般采用擴大切除,以避免再次復發。對于復發者,也有人建議采用功能性頸廓清手術以徹底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