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脈炎是近幾年臨床比較多發的血管疾病,很多患者都被查出,這給他們帶來很多的困擾,靜脈炎是指靜脈內腔的炎癥,同時常伴有血栓形成癥狀。靜脈炎可分為血栓性淺靜脈炎及深靜脈炎兩大類,血栓性淺靜脈炎與深靜脈炎相比較,淺靜脈炎通常較為多見;但深靜脈炎危害要明顯大于淺靜脈炎。為了讓大家更了解靜脈炎疾病的疾病常識,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靜脈炎的臨床癥狀表現。
靜脈炎分類
1、淺層靜脈炎,多發于四肢或胸部的淺表靜脈,沿淺靜脈出現硬條索狀腫痛,短2―5公分 ,長的如柳條,壓痛明顯,沿靜脈周圍有的伴發紅腫灼熱炎癥反應,約2―4周后,急性癥狀逐漸減退,可與皮膚呈條狀粘連,或條狀灰褐色素沉著。一般患肢無水腫,全身無癥狀。
2、深部靜脈炎,好發于下肢的小腿、胸靜脈及股骼靜脈,前者為小腿腫脹,后者以大腿腫脹為主。患肢腫脹呈筒狀,伴疼痛,行走加劇,遠端有壓跡,皮膚淺灰紫,淺靜脈擴張明顯。約1~2個月后,患肢脹疼可漸緩和,但腫脹往往朝輕暮重,與活動有關。少數轉為慢性的靜脈回流障礙,患肢淺靜脈曲張(靜脈曲張【譯】:是指由于血液淤滯、靜脈管壁薄弱等因素,導致的靜脈迂曲、擴張。),血栓性淺靜脈周圍炎,甚至郁血性下肢潰瘍感染。
靜脈炎的早期癥狀有
1、以血栓性淺靜脈炎為開端,有的病人常以游走性血栓性淺靜脈炎為開端,首先侵犯肢體靜脈,間斷反復發作數月、數年或10多年以后,才累及肢體動脈,出現肢體缺血表現。如果臨床上不注意“反復發作游走性”這個特點,往往誤診為一般的血栓性淺靜脈炎而延誤治療。
2、首先發作關節疼痛,有的病人首先發作下肢關節疼痛,之后出現肢體缺血表現和足部動脈搏動消失。因此,在發病的早期可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按抗風濕治療無效。
3、單個足趾缺血表現,有的病人首先出現單個足趾或2個足趾發病,足趾發涼怕冷,呈蒼白色或紫紅色,有時呈間歇性發作,而足背動脈、脛后動脈搏動良好。這是首先侵犯趾動脈,引起單純趾動脈痙攣或閉塞所致。
4、首發間歇性跛行,病人常以間歇性跛行為首發癥狀,當行走活動后,小腿和足掌出現疲累、脹痛,稍微休息后,即可緩解或消失。經過一段時間,出現肢體發涼、怕冷和顏色改變時,才引起病人的重視。因此,凡是青壯年男性,有長期吸煙嗜好,出現下肢間歇性跛行時,就應該考慮血栓閉塞性深靜脈炎,宜進一步檢查以明確診斷,及時早期治療。
5、以靜脈病損為主者,初期患肢(多為下肢)皮膚出現結節性紅腫團塊或暗紅色片狀腫物,呈游移性發作,自覺低熱,全身乏力,局部脹痛,患肢肌肉萎縮或肢體腫脹。
6、以動脈病損為主者,表現為患肢發麻、發冷、乏力、局部皮膚發作性或持續性發白、發紫,活動后疼痛(即間歇性跛行),進行性肌肉萎縮
7、以動脈靜脈同時病損者,表現為患肢淺靜脈炎游移性發作,下垂位遠端瘀腫、紫紺,患足發冷、麻木、皮膚蒼白、多于活動后或舉足位疼痛。既怕冷又怕熱。間歇跛行不如動脈病損者重,患肢肌肉萎縮不太明顯。
溫馨提示
靜脈炎患者應忌長時間站立,因可加重下肢靜脈曲張。但可快速步行,如每天4次,每次15分鐘。在體力允許的情況下,做爬行運動,有利于曲張靜脈的康復。患病后不宜再穿高跟鞋,因其不利于腿部肌肉收縮與舒張,影響血液回流。堅持打綁腿,休息時松開。在醫生指導下,也可穿長筒彈力襪,穿著彈力褲,促進下肢靜脈回流,對血管有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