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風后遺癥簡介
中風是以突然昏倒、意識不清、口渴、言蹇、偏癱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它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腦栓塞、短暫腦缺血發作等病,是死亡率較高的疾病。中風后遺癥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發病6個月以后,仍遺留程度不同的偏癱、麻木、言語蹇澀不利、口舌歪斜、癡呆等。對于中風后遺癥,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
中風之后,臟腑虛損,功能失調,病邪稽留日久,正氣定必耗損,臨床上本虛標實。當然以本虛癥較明顯,其中尤其以氣虛、肝腎陰虛、心脾陽虛突出。因此,在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都以采用中藥茶調理,如平合館中風茶可滋陰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有促進血腫吸收和恢復神經功能的作用。
復原丸:黃芪30g 太子參18g 全當歸12g 白術18g 茯苓18g 熟地18g 黃精18g 山萸肉15g 川芎12g 仙靈脾15g
解凝活腦丹:水蛭10g 丹參18g 川足2條g 川芎12g 田七末1.5g
復原丸滋補肝腎,益氣養血。方中熟地、黃精、山萸肉、仙靈脾滋補肝腎;黃芪、太子參、白術、茯苓、川芎、全當歸益氣活血,使氣血周流旺盛,有助于通絡活血化瘀之力。解凝活腦丹功能為宣通腦絡,化瘀解凝。本丹以水蛭為主藥。水蛭是吸血動物,性遲緩善入;遲緩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其味咸、苦,咸能入血走血,苦泄結,咸苦并行,治療血瘀有良效。本病多為腦實質內形成血塊,水蛭使腦絡能通,血凝能解,說明水蛭有促進血腫吸收和恢復神經功能的作用。
2、中風后遺癥癥狀
肩手綜合癥:其發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發病后3天,遲至6個月后發生。74.1%在病后3個月內發生,一旦發生肩手綜合癥,應及時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是減輕浮腫及疼痛。
肩關節半脫位:其發生率在60-70%多數在病后3周內。特別在上肢松弛狀態下發生。因為穩定肩關節的周圍肌肉,如崗上肌,崗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的松弛,使固定肩關節的穩定機構強度降低,加上患側上肢的重力牽引使其向下移位,使肩關節脫離正常位置所致。
足下垂內翻:在中風后身體有一個自然恢復的過程,出現肌肉緊張,會逐步出現足下垂內翻,影響今后腳掌著地步行功能,所以同樣需要早期康復糾正逐步出現的肌張力升高,若單靠運動糾正不行,則需佩帶足托,減少痙攣,改善步行功能。
誤用所致痙攣:如上述中風后,身體有一個自然恢復的過程,出現肌肉緊張,輕微活動,患者因此會欣喜若狂,反復多次自行訓練。上肢的屈伸及手的抓握就不知這是誤用、誤練,易造成肌肉痙攣,由于反復痙攣,可能使肢體功能停留在此階段,無法繼續恢復,所以一定要在治療師指導下循序漸進。
3、中風后遺癥百科名片
中風是以突然昏倒、意識不清、口渴、言蹇、偏癱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它包括現代醫學的腦出血、腦血栓、腦栓塞、短暫腦缺血發作等病,是一咱死亡率較高的疾病。 對于中風后遺癥,治療必須抓緊時間積極治療。中風之后,臟腑虛損,功能失調,病邪稽留日久,正氣定必耗損,臨床上本虛標實。當然以本虛癥較明顯,其中尤其以氣虛、肝腎陰虛、心脾陽虛突出。因此,在臨床上治療這類疾病,都以采用滋陰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復原丸”和“解凝活腦丹”。
4、中風后遺癥臨床分型
中風后遺癥是指中風(即腦血管意外)經治療后遺留下來的口眼歪斜,語言不利,半身不遂等癥狀的總稱。常因本體先虛,陰陽失卻平衡,氣血逆亂,痰瘀阻滯,肢體失養所致。痰瘀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瘀阻滯脈絡而致肢體不能隨意運動,久則患肢枯瘦,麻木不仁。
中風后遺癥屬中醫"偏癱"、"偏枯"、"偏廢"等病證范疇。根據其臨床表現常可分為氣虛血瘀、肝腎虧虛、脾虛痰濕等證型。
5、中風后遺癥科學治療
目前認為腦中風引發的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后遺癥,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于“鍛煉”,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
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在對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
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痙攣模式,恢復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6、中風后遺癥預防
預防中風后遺癥的并發癥
因中風后癱瘓肢體的運動和感覺障礙,局部血管神經營養差,若壓迫時間較長,容易發生壓迫性潰瘍-褥瘡。故應注意變換體位,通常每2小時翻1次身,對被壓紅的部位輕輕按摩,也可用紅花酒精按摩,以改善局部血循環。
床鋪要干燥平整,并保持好個人衛生,可以擦浴,但應注意保暖,防止受涼。應用熱水袋或洗浴時水溫要適當,防止皮膚燙傷。在翻身時應適當叩擊背部,鼓勵咳痰,以防墜積性肺炎。
要有足夠入量,尤其夏天水分要充足,選擇富含纖維素、維生素的蔬菜和水果,保證足夠營養。
養成排便習慣,防止大便秘結。在早飯前給1杯熱飲料(根據習慣可采用熱開水、茶水、牛奶或咖啡等),可促使腸蠕動增加而刺激直腸的排便反射。為了促進排便,還可按摩腹部,由右下腹向右上,轉向左上腹,再轉向左下腹,反復按摩5~10次,促進結腸內上端內容物往下蠕動,以助排便。遇有便秘時,可用甘油栓或中藥。仍然不能排便時,應予灌腸。
有尿潴留或尿失禁者,應放置導尿管,須嚴格執行無菌操作,預防泌尿系感染。
冬瓜湯可以預防熱中風
據衛生部門統計,每年的6~8月份都是中風的高發期,氣溫越高,危險性越大,因此又稱之為“熱中風”。
建議平時喜歡煲湯的中老年人,可以在炎熱的夏季煲些解暑湯用來清熱解暑:
取鮮荷葉一張、冬瓜500克、食鹽少許,將鮮荷葉洗凈,鮮冬瓜連皮,加清水五碗煲湯,鹽少許,湯成后食冬瓜并飲湯。且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功效。
另外,中老年人還要經常測血壓、血糖、血脂等中風危險因素,如有異常,應及時采取防范措施。
中風后遺癥恢復期的護理
1、肢體運動功能障礙 應積極指導和輔助其進行功能鍛煉,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求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每天2~4次,每次5~30min。并配合藥物治療,按摩患側肢體,配合針灸理療,促進患肢血液循環,以利功能恢復。
2、語言不利 語言障礙的病人情緒多焦慮,護理中要多接觸病人,盡早誘導和鼓勵患者說話,耐心糾正發音,由簡到繁,堅持不懈。
3、口角歪斜 臨床上常見患側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流涎,不能鼓腮、皺額、閉眼。病人常常產生消極情緒,失去治療信心,護士應同情、關心病人,給予精神鼓勵,舒其情志,鼓勵其多做眼、嘴、面部運動,并經常按摩患處。
7、中風后遺癥中風后遺癥護理
一、爭取全面康復
首先要解除病人思想負擔,告知病人所有癥狀通過頑強鍛煉,均可在1-3年內逐步改善,使病人擺脫煩惱,保持積極心態。在家里需安排一個舒適、安靜、方便的休養環境,它可減輕久病者心身疲憊感,減少行動不便者的煩惱和沮喪。家人融洽相處、氣氛和諧對病人是很好的心理支持。耐心細致地照料病人如洗漱、擦身、進食、飲水、使用便器、調整體位等,可減少病人挫折感,增加恢復生活能力的責任感。飲食結構應調整為足量高蛋白、蔬菜水果、低糖低鹽你脂肪。喂食時讓病人取半坐位,將少量食物由病人健側放入口中,以利下行。如病人吞咽反射障礙則以半流質飲食為宜,并防止嗆咳。食后漱口避免食物殘留在口腔。
當病情穩定(一般腦梗塞發病一周后、腦出血發病三周后)即抓緊早期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廢用性攣縮。先作被動運動,方法是一手握住病人關節近端,另一手握其肢體遠端,緩慢地活動關節,達關節最大活動度或引起疼痛時為止。
每天3-4次,每次時間由短到長。待癱瘓肢體肌力有所恢復,即可指導進行主動運動,如練習仰臥伸手、抬腳、大小關節屈伸轉動,逐漸起坐、站立、行走、下蹲,并配合拉繩、提物等運用,逐步提高肌力和關節功能,并進一步訓練手的精細動作如抓握、捻動、扣鈕扣、用匙筷、翻書報等以提高生活技能。與此同時結合語言康復訓練,與病人對話時講簡短易懂話語,清楚而且緩慢,并給病人充分時間回答問題,講病人最關心的總是使病人有講話的愿望。病人由于不能流暢表達意圖而急躁時,應予安慰并都會如何回答,還可通過寫字、手勢等身態語言以彌補和完成講話內容。對講話時出現單音、音調不正確不連貫者,應加猜測并予以澄清,使病人知道他的講話已被聽懂,使他樂于接受反復矯正,重建語言功能。
二、預防并發癥和中風再發
中風病人因肢體感覺和運動障礙、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受影響,易出現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并發癥。應保持居室潔凈和空氣流通,注意保肯,保持口腔衛生,隨時清除呼吸道貌岸然分泌物,鼓勵病人作胸部擴張、深呼吸及咳嗽等運動;定時為病人更換姿勢,對皮膚受壓處進行按摩,被褥應平整干燥;訓練膀腕自行排尿,每2小時給予使用便盆或尿壺一次,便秘者可用緩瀉劑或開塞露,避免排便時民間氣用力。大便失禁者于臀下置吸水性強的布墊,并及時清除排泄物,清洗局部,以保持外陰部清潔干燥,防止泌尿道感染。
中風一次發病后有可能再發,尤其是短暫腦缺血發作者,應盡力排除各種中風危險因素,定期復查身體。
8、中風后遺癥中風后遺癥康復鍛煉
腦中風康復訓練原則
1、腦中風康復治療的原則首先要選擇合適的康復時機。
2、康復評定貫穿于腦卒中治療的全過程,包括急性期、恢復早期、恢復中后期和后遺癥期。
3、腦中風康復治療的原則要求康復治療計劃是建立在康復評定的基礎上,并在治療方案實施過程中逐步加以修正和完善。
4、康復治療注意循序漸進,要有腦卒中患者的主動參與及其家屬的配合,并與日常生活和健康教育相結合。
5、采用綜合康復治療包括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心理治療、傳統康復治療和康復工程等。
6、腦中風康復治療的原則要求常規的藥物治療和必要的手術治療,同時進行。
腦中風患者的康復訓練方法
飲食護理方面:由于腦中風患者消化功能減退,應盡量給予低脂、低糖、高蛋白、高維生素的易消化飲食,少量多餐。為預防便秘,可進食香蕉、蜂蜜,多食粗纖維食物,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腹部環形按摩,必要時遵醫囑使用緩瀉劑開塞露等促進排便。
預防腦中風早期壓瘡:要做到5勤: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整理、勤更換。對于有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要幫助患者行胸背叩擊,指導其進行有效排痰。有泌尿道感染者,要囑予注意個人清潔衛生,多飲水,留置導尿病人還要注意會陰部位護理每天2次。此階段還要注意預防深部靜脈炎及關節攣縮和變形,盡量抑制異常運動模式的出現,同時為恢復期功能訓練做準備。
患者病情穩定后:首先要讓患者在床上訓練肢體活動,讓患者學會自己翻身首先,使患者雙手十指交叉握手,行肩關節被動活動,再練習翻身時做伸髖動作。
9、中風后遺癥癥狀與體征
腦中風病臨床最主要的表現,是神志障礙和運動、感覺以及語言障礙。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除神志清醒外,其余癥狀依然會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癥狀,稱為后遺癥。后遺癥的輕重,因病人的體質和并發癥而異。腦中風常見的后遺癥如下:
麻木
患側肢體,尤其是肢體的末端、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面頰部皮膚有蟻爬感覺,或有針刺感,或表現為刺激反應遲鈍。麻木常與天氣變化有關,天氣急劇轉變、潮濕悶熱,或下雨前后,天氣寒冷等情況下,麻木感覺尤其明顯。
嘴歪眼斜
一側眼袋以下的面肌癱瘓。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露齒。鼓頰和吹哨時,口角歪向健側,流口水,說話時更為明顯。
中樞性癱瘓
中樞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痙攣性癱瘓、硬癱。是由于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及其發出的神經纖維——錐體束受損而產生。由于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周圍性癱瘓
周圍性 癱瘓,又稱下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弛緩性癱瘓、軟癱。是因脊髓前角細胞及腦干運動神經核,及其發出的神經纖維——脊骸前根、脊神經、顱神經受損害產生的癱瘓。由于下運動神經元受損,使其所支配的肌肉得不到應有的沖動興奮,臨床上表現為肌張力降低,反射減弱或消失,伴肌肉萎縮,但無病理反射。
10、中風后遺癥運動障礙治療
目前認為腦中風引發的肢體運動障礙的患者經過正規的康復訓練可以明顯減少或減輕癱瘓的后遺癥,有人把康復看得特別簡單,甚至把其等同于“鍛煉”,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導致關節肌肉損傷、骨折、肩部和髖部疼痛、痙攣加重、異常痙攣模式和異常步態,以及足下垂、內翻等問題,即“誤用綜合征”。
不適當的肌力訓練可以加重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于協調。一旦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如用患側的手反復練習用力抓握,則會強化患側上肢的屈肌協同,使得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復更加困難。其實,肢體運動障礙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在對 腦中風后遺癥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中,傳統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復患者的肌力,忽視了對患者的關節活動度、肌張力及拮抗之間協調性的康復治療,即使患者肌力恢復正常,變可能遺留下異常運動模式,從而妨礙其日常生活和活動能力的提高。
實驗及臨床研究表明,由于 中樞神經系統存在可塑性,在大腦損傷后的恢復過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國內國際上一般建議在日常的家庭護理康復治療中,使用家用型的多功能 肢體運動康復儀來對受損的肢體運動恢復。它本身以以 神經促通技術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頻脈沖電刺激后按一定順序模擬正常運動,除直接鍛煉肌力外,通過模擬運動的被動拮抗作用,協調和支配肢體的功能狀態,使其恢復動態平衡;同時多次重復的運動可以向大腦反饋促通信息,使其盡快地最大限度地實現功能重建,打破 痙攣模式,恢復肢體自主的運動控制,尤其是家用的時候操作簡便。這種療法可使癱瘓的肢體模擬出正常運動,增強患者康復的自信心,恢復患者的肌張力和肢體運動。
11、中風后遺癥預防
常見的腦中風疾病主要的癥狀表現就是身體某些部分或思考能力暫時或永久失去功能,如肢體癱瘓、語言障礙、嘴歪、眼斜、暈眩、嘔吐、步伐不穩及大小便失禁等,嚴重者可能意識昏迷,甚至死亡。 專家介紹說,如何預防腦中風的措施主要就是一下幾種常見的情況:
一、妥善照顧。如冬天保暖、預防便秘、接受診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患者應接受治療與控制,以防腦中風的發生)。
二、生活正常。均衡飲食:少鹽、少糖、少油、定時定量、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少吃動物性油脂與動物內臟;情緒穩定;減少飲酒,拒絕吸煙;規律運動:適度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少血管阻塞機會。
三、注意前兆。腦中風的前兆,例如:突如其來的肢體虛弱或麻木、語言或運用文字有困難、劇烈頭痛、失去平衡、眩暈或視力出現問題。當發覺這些異狀時,必須立即就診。
四、定期健康檢查。
五、腦中風急救的黃金時間——決戰3小時。突發中風的病患,一定要珍惜寶貴的三小時,及時送醫接受治療,才能使傷害減到最低。
12、中風后遺癥并發癥
中風后遺癥可以并發哪些疾病?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頭暈頭痛,如果影響到腦神經控制的語言中樞神經,就會導致語言障礙甚至失語等相應神經系統癥狀。
13、中風后遺癥診斷
中風后遺癥容易與哪些疾病混淆? 痙證與中風鑒別:痙證是以項背強直,四肢抽搐,甚則角弓反張為主癥的病證,并可見于多種疾病的過程中。而中風可兼有筋脈拘急的抽搐癥狀,但同時可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清醒后多有后遺癥,可以鑒別之。
14、中風后遺癥飲食注意事項
中風后癱瘓病人由于長期臥床,體力活動顯著減少,胃腸道蠕動相對減弱,消化吸收功能降低,易發生便秘。因此,中風后遺癥病人飲食應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應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必須滿足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和總熱能的需要。
2、多飲水、多食半流質食物。癱瘓病人應有充足的水分供應,病人清晨飲1~2杯鹽水可預防便秘。日常膳食中也應有干有稀、有飯有湯,常食稀粥,對少數不愿飲水者,可適當吃一些多汁的新鮮水果。多飲湯水可預防便秘及泌尿系統感染的發生。
3、為增加胃腸蠕動,食物不可過于精細,要適當進食含纖維高的食品,以預防便秘發生。
4、忌濃茶、酒類、咖啡和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風后遺癥患者的飲食禁忌
牛髓:甘溫補虛之物,是為一種高脂肪、高膽固醇食品。凡高血壓病、高脂血癥及動脈硬化癥的心血管疾病之人,切忌多食。
狗肉:為溫補性食物,易助熱動火。現代醫學研究也表明,凡是高血壓、中風后遺癥、嚴重心臟病、心律失常、甲亢者不宜食用。
羊髓:由于羊的腦髓中膽固醇含量頗高,故對血壓高、血脂(尤其是膽固醇)高者,不宜多食常食。
肥豬肉:由于肥肉含動物性脂肪特別高,可高達90.8%,多吃肥肉易使人體脂肪蓄積,身體肥胖,血脂升高,以致動脈硬化,所以,長期血壓偏高者忌吃肥豬肉。
豬肝:由于豬肝中膽固醇的含量較高,據分析每100克豬肝中,含膽固醇約368毫克,常吃多吃豬肝,對高血壓及高血脂不利,故應適當忌吃為妥。
豬腎:俗稱豬腰子。雖有補腎之功,但含膽固醇量頗高。據分析,每100克豬腰子中含膽固醇405毫克,比豬肝還要多。所以,患有高血壓者,不宜多吃常吃。
雞肉:性溫,味甘,肥膩壅滯的食物。《隨息居飲食譜》中說它:“多食生熱動風,諸風病皆忌之”。《飲食須知》亦云:“雞肉,善發風助肝火。”由于雞肉性溫助熱易動風,尤易引起內中風,故高血壓者及有中風先兆之人忌食之,尤其忌吃公雞的頭、翅、爪。
鴨蛋:由于鴨蛋(尤其是鴨蛋黃)所含的膽固醇量極高,故心血管疾病者皆不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中還說:“鴨卵,滯氣甚于雞子,諸病皆不可食。”
醍醐:性平,味甘,雖有滋陰補虛作用,但屬于一種高脂肪性食品。在每100克醍醐中,脂肪含量可高達20克,而僅含2.9克蛋白質。凡血壓升高的心腦血管疾病之人,皆不宜食。
胡椒:中醫認為胡椒辛熱、性燥,辛走氣,熱助火。如高血壓患者身體壯實,肝火偏旺,或陰虛有火,內熱素盛者,不宜多食。據近代報道:正常人將胡椒0.1克含于口內而不咽下,測定用藥前后的血壓,共試24人,均能引起血壓上升,收縮壓平均升高13.1毫米汞柱,舒張壓升高18.1毫米汞柱,均于10~15分鐘后復原。由此可見,高血壓病人忌吃胡椒。
白酒:俗稱燒酒。明·李時珍稱之為“純陽毒物,與火同性,過飲不節,殺人頃刻。”現代有學者認為,白酒中的酒精成分在肝臟內影響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使血漿膽固醇及甘油三酯的濃度升高,造成動脈硬化。同時可以引起心肌脂肪的沉積,使心臟擴大,引起高血壓和冠心病。因此,患有高血壓者,切勿多吃烈酒。
食鹽:性寒,味咸。國內外許多醫學專家都指出,吃鹽過多是引起高血壓病的重要原因。我國在1979年所作的流行病學調查也表明:食鹽量多少與血壓有直接關系。因此,凡患有高血壓病者,切忌多吃鹽。
人參:性溫,味甘苦,為溫補強壯劑,有助熱上火之弊。當高血壓病人出現血壓升高、頭昏頭脹頭痛、性情急躁、面紅目赤之時,切勿食之。一般來說,凡高血壓患者,沒有氣虛體弱之狀,或體質尚佳者,皆不宜食。這也包括冠心病、動脈硬化癥、高脂血癥病人,都當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