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縮對于我們并不陌生,很多患者都因為該疾病而失去正常的生活能力,這是讓人痛心的事情,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的健康被疾病侵襲,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如何正確的診斷出肌肉萎縮,避免疾病的進一步惡化。
1、病史檢
對病人進行病情了解,注意年齡、發病部位、急性慢性、起病快慢、病程長短;有無感覺障礙,萎縮是局限性還是全身性;肌力如何,有無肌肉跳動和疼痛,活動后是加重還是減輕;有無伴發全身性疾病;還有病人的藥物應用史及中毒史;有無特殊的遺傳性家族病史;有無感染史和預防接種史。
2、體格檢查
注意肌肉體積和外觀,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范圍、分布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來判斷;注意有無全身性疾病如腫瘤(腫瘤【譯】:是機體在各種致癌因素作用下,局部組織的某一個細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對其生長的正常調控,導致其克隆性異常增生而形成的異常病變。),糖尿病,惡性病變等。這也是肌肉萎縮的診斷依據之一;肌肉萎縮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應注意肌容積與肌力的比較,注意肌肉萎縮部位的肌力,肌張力。
1.觀察肌肉體積和外觀
臨床上肌肉萎縮的診斷應兩側對比,即肌肉萎縮的范圍分布,程度、兩側對稱部位的比較,觀察有無肌束顫動。
2.觀察有無全身性疾病
如腫瘤、糖尿病、惡性病變等。
3.肌萎縮的伴發癥
如骨關節的變形,皮膚癥狀,沿神經走行有無壓痛及腫物等。注意有無感覺障礙,感覺障礙的分布、范圍和性質如深、淺感覺障礙或復合感覺障礙,感覺分離等,萎縮肌肉有無自發性疼痛和壓痛等。
4.肌力和肌張力
肌肉萎縮多伴有肌力低下,所以應注意肌容積與肌力的比較,注意肌肉萎縮部位的肌力,肌張力。檢查時應在溫暖的環境和舒適的體位下進行。應讓患者盡量放松。可通過觸摸肌肉的硬度及被動伸屈患者的肢體時所感知的阻力來判斷。肌張力減低時,肌肉松弛,被動運動時阻力減低或消失,關節的運動范圍擴大。多見于下運動神經元病變、某些肌病如廢用性肌肉萎縮。
3、輔助檢查
可以通過肌電圖、神經傳導速度、視覺誘發電位、腦干聽覺誘發電位、體感誘發電位、事件相關電位來進行確診是否具有神經源性肌萎縮、肌源性肌萎縮、廢用性肌萎縮和其他原因性肌萎縮;是否存在肌肉組織本身的病變和各種疾病導致肌肉營養不良而發生肌肉萎縮。
1.體感誘發電位
主要用于檢測周圍神經、神經根、脊髓、腦干、丘腦及大腦的功能狀態。應用于格林-巴利綜合征、頸椎病、后側索硬化綜合征、 多發性硬化、腦血管病、神經性膀胱、性功能障礙等。
2.神經傳導速度
是評定周圍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傳導功能的一項診斷技術。主要用于周圍神經病的診斷如多發性神經病、遺傳性周圍神經病、格林-巴利綜合征、腕管綜合征、周圍神經外傷等,結合肌電圖可鑒別前角細胞、神經根、周圍神經及肌原性疾病等。
3.視覺誘發電位
它主要檢測視覺通路的病損,在眼科廣泛應用于視神經炎、球后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壓迫病變、多發性硬化、視覺皮層病變、眼外傷、癔病等疾病;在內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視覺通路的病損,它對早期診斷、定位診斷、估計預后、評定療效有重要作用。
4.腦干聽覺誘發電位
主要檢查聽神經損傷、發作性眩暈、聽神經瘤、多發神經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損傷后的聽力學檢查;可客觀評價聽覺檢查不合作者、嬰幼兒和歇斯底里病人有無聽覺功能障礙。
溫馨提示:平時應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這是肌肉萎縮的護理中最重要的一點。較強烈的長期或反復精神緊張、焦慮、煩躁、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使肌跳加重,使肌肉萎縮發展。
【參考文獻:《神經病學肌肉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診斷標準》】
肌肉萎縮對于我們的健康十分不利,目前的醫學水平還不能完全克服該類疾病,這給很多患者都帶來了壓力,要想避免肌肉萎縮,就需要我們及時的診斷,及時的治療。下面我們給大家介紹一下肌肉萎縮的檢查診斷方法。
診斷肌肉萎縮需要哪些檢查?
1、體感誘發電位:主要用于檢測周圍神經、神經根、脊髓、腦干、丘腦及大腦的功能狀態。應用于格林-巴利綜合征、頸椎病、后側索硬化綜合征、 多發性硬化、腦血管病、神經性膀胱、性功能障礙等。
2、神經傳導速度:是評定周圍運動神經和感覺神經傳導功能的一項診斷技術。主要用于周圍神經病的診斷如多發性神經病、遺傳性周圍神經病、格林-巴利綜合征、腕管綜合征、周圍神經外傷等,結合肌電圖可鑒別前角細胞、神經根、周圍神經及肌原性疾病等。
3、視覺誘發電位:它主要檢測視覺通路的病損,在眼科廣泛應用于視神經炎(神經炎【譯】:是指神經或神經群發炎衰退或變質其癥狀隨病因而有所相同不同一般癥狀是疼痛觸痛刺痛受感染的神經癢痛和喪失知覺感染部分紅腫以及嚴重的痙攣。)、球后神經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壓迫病變、多發性硬化、視覺皮層病變、眼外傷、癔病等疾病;在內科主要用于糖尿病等引起的視覺通路的病損,它對早期診斷、定位診斷、估計預后、評定療效有重要作用。
4、腦干聽覺誘發電位:主要檢查聽神經損傷、發作性眩暈、聽神經瘤、多發神經硬化、耳毒饕及外周損傷后的聽力學檢查;可客觀評價聽覺檢查不合作者、嬰幼兒和歇斯底里病人有無聽覺功能障礙。
肌肉萎縮的類別
1、依據肌肉萎縮分布分類
1.神經源性肌萎縮:根據萎縮范圍和分布確定檢查,一般肌電圖、相應部位的CT或MRI、腰穿檢查、神經肌肉活檢等。
2.肌源性肌萎縮:應檢查肌電圖、血清肌酶系列、血鉀、血清抗體、尿肌酸檢查,肌肉活檢等。
3.全身性肌肉萎縮:考慮是全身性疾病所致應根據患者提示做相應的檢查如呼吸系統檢查、消化系統檢查、血和尿糖檢查,自身免疫系統檢查等。惡性腫瘤導致的肌肉萎縮常有肌電圖異常。
2、按發病機理分類
1.由全身營養障礙,廢用,內分泌異常而導致的肌肉變性,肌肉結構異常等是導致了肌肉萎縮出現的原因。
2.肌肉萎縮的類型還有遺傳、中毒、代謝異常、感染、變態反應等引起的肌肉萎縮,此種分類臨床意義不大,因原因一時難以明確。
溫馨提示:肌肉萎縮患者應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較強烈的長期或反復精神緊張、焦慮、煩躁、悲觀等情緒變化,可使大腦皮質興奮和抑制過程的平衡失調 使肌跳加重,使肌萎縮發展。
【參考文獻:《周圍神經卡壓》、《神經病學肌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