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是脊髓損傷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之一,其特點為起病急而快,高熱,寒戰,體溫38~39℃,頭痛,頭脹,白細胞總數及中性升高,出現膿尿、血尿,因多數患者尿失禁,故尿頻尿急等癥狀不明顯。一般通過病史、癥狀、尿液常規檢查,可明確診斷。但為了確診感染與致病菌尚需做尿培養,通過它可明確致病菌,參考細菌對藥物敏感試驗,可選擇有效的抗菌藥物。
處理:①全身治療:必須增強全身抵抗力,急性高熱期臥床休息,給予足夠營養,補充液體,維持尿量在每日1500ml以上,以促進毒素排泄。②抗菌治療:急性期在尿培養報告出來前,由于多可能是大腸桿菌感染,故首選丁胺卡那霉素。尿培養結果報告后,即應根據細菌對抗生素的敏感試驗調整用藥。病情較輕,選用一或兩種藥物;病情較重時,應幾種藥物聯合使用。抗菌藥物的應用,至少維持到癥狀消失、體溫正常、尿液細菌培養陰性1~2周后。伴有腎功能不良者,禁忌使用對腎臟有毒性的藥物,可選用半衰期短的藥物,或相應減少藥物劑量和延長用藥的間隔時間,以預防蓄積中毒。
2、自主神經反射紊亂
胸6平面以上的脊髓損傷患者往往會發生自主神經反射紊亂,這種現象也被稱作自主神經反射,其特點是突然出現的血壓升高、面部潮紅、頭痛、心動過緩和過度出汗,常伴有焦慮。自主神經反射紊亂是由于損傷平面的傷害性刺激引起自主神經活動亢進所致。這些傷害性刺激常見的有膀胱和(或)直腸脹滿、膀胱感染和大便填塞等。
處理:①盡快找出和消除誘因:首先檢查膀胱是否充盈,導尿管是否通暢,直腸內有無過量糞便充填,有無嵌甲、壓瘡、痙攣,局部有無感染等。然后檢查衣著、鞋襪、矯形器有無壓迫或不適,并立即予以解決。②取直坐位,使靜脈血集中于下肢,降低心輸出量。③降血壓,用快速降壓劑如肼屈嗪(肼苯噠嗪)lO~20mg靜注或肌注等。
3、異位骨化
指在通常無骨部位形成骨組織,多見于軟組織中,在脊髓損傷后發生率為16%~58%。發病機制不明,普遍認為來自骨髓細胞的化生(metaphasia)或肌肉結締組織局部中胚葉和內胚葉細胞的化生。此癥的好發部位依次為髖、膝、肩、肘。發病多在傷后1~4個月內,通常發生在損傷水平以下,局部多有炎癥反應,伴全身低熱,任何脊髓損傷患者如有不明原因低熱應想到此癥。腫脹l~2日后開始變硬,數日后皮下形成質地較硬的團塊,發病2周后常規放射診斷才有陽性結果。在預防異位骨化方面有效的藥物為didronel(etidrohate disodiuIn)。雙盲實驗證明用此藥后發病率比對照組明顯為少。此藥能調節與骨化生物學有關的焦磷酸鹽的性質,與羥磷灰石(hydroxyapatite)的鈣離子有高的親和力,可防止軟組織鈣化。預防用藥于傷后20日左右,以20mg/kg·d的劑量2周,然后改為10mg/kg ,10周,早飯前1小時1次投給。副作用為胃腸反應,但少見。如病變范圍廣,限制了關節的活動,可考慮手術摘除,術后2~3日如無血腫,拔下引流管,即可開始輕柔的被動關節活動,術后仍可用didronel,10mg/kg·d ,共用12個月。
4、深靜脈血栓
深靜脈血栓是脊髓損傷后循環系統主要的并發癥,它的發生是由于下肢靜脈系內血凝塊形成而導致血管閉塞。主要的相關因素是脊髓損傷后下肢肌肉運動功能降低或缺乏,以及喪失了交感神經支配而導致了血管舒張和靜脈系統血液滯緩;另外,與血液凝固性過高和創傷也有一定的關系。在脊髓損傷患者中,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為40%~100%。但具有諸如大腿或小腿腫脹、體溫升高、肢體局部溫度升高等臨床表現的只占15%。完全性下肢癱患者發生深靜脈血栓的可能性最大。未發現和未處理的深靜脈血栓可導致肺栓塞和突然死亡,早期診斷可保證采用適當的治療方法。有條件時可做彩色多普勒檢查,這是一項無創性檢查,可有效地了解下肢靜脈血管及血栓位置、范圍等情況以輔助診斷。最確切診斷血栓部位的方法是采用碘劑靜脈造影,但造影劑也會引起炎癥,因此,一般不作為常規檢查。局部血栓形成時125碘標記的纖維蛋白原可以進入血栓內,使患病部位放射性增高。因此放射性核素125一纖維蛋白原攝取實驗特別適用于膝關節以下的靜脈血栓的定位檢查,但不適宜腹股溝韌帶以上的靜脈血栓診斷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