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級別膠質瘤常發生在年輕成人,平均年齡為40歲。診斷明確前出現癲癇和長期癥狀是其典型表現。然而,病人也可表現占位效應的癥狀,如:頭痛、肢體無力等局灶性癥狀、行為和個性改變、視覺功能缺失、語言障礙。雖然可突然出現顱高壓和占位效應引起的癥狀和體征,但并不常見。
生長于大腦或小腦半球的毛細胞型星形細胞瘤,其典型影像學表現是強化結節及與腫瘤相連的囊腔。這種腫瘤也可位于視路或中腦被蓋,但囊性變不常見。彌漫性低級別星形細胞瘤通常位于幕上額區,計算機斷層掃描(CT)表現為等密度或低密度占位性病灶,伴輕微強化或不強化。但在磁共振成像(MRI)上則表現為T1加權相呈不強化的低信號,T2加權相呈高信號。少枝膠質瘤在CT上可見鈣化,其MRI表現類似其它低級別膠質瘤,像彌漫性低級別星形細胞瘤一樣,該腫瘤通常也不強化。
雖然根據MRI或CT的“典型”表現,診斷為低級別膠質瘤而進行活檢或切除,一般可得出一致的病理學結論,但在準確性方面,僅根據MRI或CT表現進行腫瘤分級尚存局限性。 Barker等對MRI表現為典型低級別膠質瘤的病人進行活檢,發現:隨病人年齡遞增,高級別膠質瘤的發生率呈現遞增趨勢。其它研究也認為常規影像學在正確判斷低級別膠質瘤的組織學改變方面尚存在局限性。
雖然多數非毛細胞型低級別膠質瘤在CT或MRI上無強化表現,但近1/3的腫瘤可表現一定程度的強化。這種強化通常為小的斑片狀。若CT或MRI出現明顯強化,尤其伴中央區壞死者,一般提示為進展性腫瘤。對一些但并非所有病理診斷為低級別膠質瘤的病人來講,造影劑強化被認為是一種不良的預后因素。Daumas-Duport等提出應把影像學上的強化看作是微血管增殖的大體表現,且該腫瘤應屬惡性。
診斷明確的低級別少枝膠質瘤病人在隨訪和監護過程中可能出現惡變,臨床上表現病情惡化征象,影像學檢查見腫瘤生長速度加快。若以前沒有強化表現的低級別膠質瘤出現新的強化灶,應特別當心腫瘤惡變。
Pirzkall 等曾用三維磁共振波譜(MRS)對20例低級別膠質瘤病人進行腫瘤代謝性改變的影像研究,并用膽堿/N-已?;?天門冬氨酸指數(CNI)來勾畫具有代謝活性的腫瘤邊界。CNI≥2的區域被認為是腫瘤活性區域。應用這種方法確定的腫瘤生物活性體積與腫瘤解剖體積(T2加權相測定的體積)之間呈相關性,且所有病人CNI(分為小、中、大)在星形細胞瘤、少枝膠質瘤和混合性膠質瘤中十分相似??傮w講,腫瘤生物活性體積與腫瘤解剖體積十分吻合,因為在55%病人中二者一致,在另外的45%病人中,有小部分生物活性體積(平均2.3 mL)超出腫瘤的解剖體積(最大范圍13 mm),而這部分超出的體積與腫瘤沿傳導束和胼胝體擴散的體積有關。因此,作者提出基于CNI測定的腫瘤生物活性體積有助于確定立體定向活檢和手術切除的腫瘤范圍。更有人認為用MRS確定的腫瘤邊界正好包括了腫瘤的侵襲性部分,因此可采用適行技術或調強技術對這部分腫瘤實施高劑量放射治療。Croteau 等通過對腫瘤MRS變化和立體定向活檢的相關性研究,發現在確定腫瘤邊界和侵潤范圍的準確性方面,MRS優于常規MRI。
Fuss等應用動態增強MRI研究低級別膠質瘤的預后和腫瘤血管生成的關系。發現放療后腫瘤內高血容量的部分可出現早期復發,且大于40Gy放療后的6-12個月可出現正常腦和腫瘤的血容量下降(平均下降30%)。由于這些變化在不強化的腫瘤也可測出,提示應用動態增強MRI有助于發現那些血管形成增加的腫瘤,并提示預后不良。
其它影像學檢查可用于制定放療計劃和治療后隨訪,如: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和單光子發射CT(SPECT)。MRS、PET或SPECT已用于測定血容量和代謝活性,而血容量增加和代謝活性加強不僅與腫瘤復發相關,而且有助于區別腫瘤復發和放射性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