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性癱瘓簡稱腦癱,是指患兒自出生前后1個月內,因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其它智力低下、語言障礙、癲癇等并發障礙。臨床上引起小兒腦性癱瘓的病因有很多,其中產前因素是比較常見的,包括宮內感染、宮內發育遲緩、妊娠期外傷、多胎妊娠等。
小兒腦性癱瘓的病因具體如下:
1、多胎妊娠:近年來在對不孕癥治療中,特別是促排卵藥物的應用使多胎妊娠的發生率明顯增加,使早產及低體重兒出生率明顯高于單胎兒,且腦癱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腦癱患兒中多胎兒可達5%~10%。
其原因可能為:多胎妊娠時胎盤功能相對不足;胎兒間的輸血綜合征使其供血胎兒貧血、低體重,受血胎兒容量過高,導致心衰等;多胎妊娠易合并羊水過多,胎膜早破,增加了宮內感染的概率。多胎妊娠也容易誘發母親的并發癥致胎兒窘迫,胎兒宮內發育遲緩,增加了新生兒出現異常的發生率;出生后發生呼吸循環障礙、窒息、驚厥、顱內出血等加重胎兒腦組織的損傷。
因此,應加強多胎妊娠的圍產期監護和治療。多數學者認為,剖宮產是多胎分娩的最佳選擇,是降低多胎妊娠腦癱發生率的有效措施。
2、宮內發育遲緩:宮內發育遲緩的胎兒,大腦發育也相應受到損害,頭顱發育障礙導致小頭畸形,進一步制約了腦組織的發育,易造成腦癱。Spinillo對236例宮內發育遲緩的患兒進行與腦癱等疾病的Logistic回顧的相關性研究表明,宮內發育遲緩的程度愈重,腦癱發生率愈高,但對于胎齡不足33周的早產兒,宮內發育遲緩并非腦癱的高危因素,可能是早產去除了妊娠后期對發育遲緩胎兒的慢性損傷作用,也可能是宮內發育遲緩的早產兒存活率低,而存活小兒中,無證據顯示此因素與腦癱發生有明顯的相關性。
3、妊娠期外傷:妊娠期外傷多發生在妊娠晚期,可致胎兒宮內死亡,這與宮內窘迫和宮內發育遲緩有關。據研究,孕婦外傷程度與胎兒損傷情況無明顯相關性,有時輕微外傷也可致胎兒死亡或早產。
4、孕期母親因素:國內邱氏對先天性小兒腦癱發病危險因素病例對照研究表明,母親因素是產前導致腦癱的重要因素,母親職業中以工人和農民占比重較大,母親年齡過高或過低會致腦癱的發病率增高。母親孕期營養差,導致胎兒大腦和其他器官組織的發育不成熟進一步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導致腦癱發生;孕期貧血也是腦癱的重要危險因素。
近年來研究發現,孕早期的葉酸缺乏對神經管的發育影響,補充葉酸能減少神經管畸形初發的危險性。郝氏等在智力低下腦癱患兒的病因與血清中微量元素關系研究發現,腦癱的發生可能與胚胎時期先天性缺陷有關,鋅、銅、錳3種微量元素缺乏與腦癱密切相關,其在腦癱的病因及智能落后的發生上起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微量元素鋅缺乏越明顯,智能落后程度越重。這一結論為臨床開展微量元素預防和治療腦癱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