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尚無理想的標準來診斷黃體功能不全。因其往往無明顯的臨床表現,僅能從月經周期短、不孕和早期流產等病史中得到診斷線索,臨床主要依靠實驗診斷來了解孕酮的分泌功能和子宮內膜的生物效應,超聲監測有助于反映卵泡發育和排卵的情況。
子宮內膜組織學能較真實地反映雌、孕激素的生物效應,目前它被公認為比較可靠的診斷方法。Noyes(1950)和Shangold(1983)描述了黃體期每天的內膜特征。若活檢的子宮內膜組織學未達應有的特征,即比應有的組織學特征落后2天,如此則可診斷為黃體功能不足。Noyes等認為按月經周期28天計算,在月經周期的第17天子宮內膜腺體擴大、細胞核下出現糖原空泡;第19天腺體分泌明顯;第22—23天子宮內膜間質水腫;第24天螺旋動脈周圍的間質出現蛻膜樣變化;第25天上皮下也出現蛻膜樣變化;第27天全部子宮內膜間質均呈蛻膜樣變化,且有淋巴細胞浸潤;第28天月經來潮。若按上述方法來判斷內膜的情況,則子宮內膜活檢的時期必須準確,否則無法判斷活檢日是月經周期的第幾天。若僅用基礎體溫來指導取材往往欠準確,因此有用超聲監測卵泡,結合尿LH測定來確定排卵日,再計算子宮內膜活檢日。有作者提出在基礎體溫上升的第12天或LH峰開始的第13天后做子宮內膜活檢。此外,子宮內膜組織學的診斷標準可因人而異,也影響診斷準確性。Noyes和Haman報道兩位觀察者觀察同一組織診斷為相同組織學特征的僅占25%。Scott等報道兩位觀察者同一子宮內膜組織,結果80%不一致,有早晚2天的差別,為此亦有將分泌期子宮內膜分為早、中、晚3期作診斷的。
本文作者是這樣選擇子宮內膜活檢時期的:①先采用測定基礎體溫的方法觀察2個月經周期,然后按觀察的資料選擇下一次月經預期來潮的前l—3天做子宮體前后壁內膜活檢(不必按診刮的要求取內膜);②再按照子宮內膜活檢日后月經來潮的日期,推算子宮內膜活檢日應為月經周期的第幾天。若能做超聲監測確定排卵當更具價值,且能明確排卵前優勢卵泡的大小和形態。嚴格地說若2個月經周期均有相同的子宮內膜組織學診斷方可診為黃體功能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