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類風濕性關節炎簡介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簡介
類風濕性關節炎又稱類風濕(RA),是一種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癥性疾病,以慢性、對稱性、多滑膜關節炎和關節外病變為主要臨床表現,屬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該病好發于手、腕、足等小關節,反復發作,呈對稱分布。
2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
類風濕關節炎病因尚不明確。現代醫學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
(一)細菌因素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于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制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二)病毒因素 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系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三)遺傳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
(四)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后,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引發歷節風、骨骱痹的因素首先是先天稟賦薄弱。《靈樞·壽天剛柔》篇說:“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弱有強。”由于父母體弱多病,精血虧虛時懷孕;或酒后房事懷孕;或年過五十精氣力量大減之時懷孕;或男女雙方年齡不夠,身體發育不完全結婚,也就是早婚時懷孕,或生育過多,精血過度耗損;或妊娠期中失于調養,胎氣不足,外受五淫六氣影響,肝腎虧虛,骨的新陳代謝受到阻礙抑制而成為歷節風、骨骱痹。
主要因素有8種:
①競爭與壓力
現代文明帶來的困惑,使多數人承受著巨大的身心壓力,身心俱疲,精力衰退,引發歷節風、骨骱痹。
②生活無節
吸煙、飲酒、作息沒有一定的規律,過度勞累,均會損傷肝腎易引發歷節風、骨骱痹。
③縱情色欲
不良習慣,如過度手淫,性生活過頻,可直接損傷人體的肝腎,造成肝腎虛易引發歷節風、骨骱痹。
④現代污染
環境污染、空氣污染、食品污染、核磁輻射、噪音等使許多毒素淤積在人體內,威脅健康。例如食品污染,食品中的激素樣物質、填充劑過多,人們食用后相當于口服了激素,致使人體腎上腺不分泌激素或分泌的少了,時間長了,導致腎上腺這個器官廢用,甚至畏縮,易引發歷節風、骨骱痹。
⑤濫用藥物
現代人一有病就用藥,很多藥物對肝腎有損傷,例如慶大霉素、丁胺卡那、復方新諾明等等,其次,食物中的農藥、化肥,可直接損傷人體的腎臟。再一個錯誤是:壯陽藥物濫用,現代社會上藥店里賣壯陽藥的很多,而醫生也多采取補腎陽之法,這對人體危害極大,病人不懂,很多醫生也不知道壯陽藥品的危害,壯陽之藥品貪圖一時之快,抱薪救火。
⑥腎精自衰
人過中年以后,人體腎精自然衰少,這是生長壯老已的自然規律,但自衰的早遲程度、快慢,又取決于素體的強弱和平時調攝是否得當,如素體本虛之人,加上煙酒,過度房勞,勢必加快肝腎自衰的過程。
⑦邪毒犯腎
邪毒者,乃濕熱疫毒、瘀血濕濁、淋濁結石之類,即現代醫學所說的上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腎炎、腎結石等可破壞人體的腎臟。因此,邪毒犯腎也是引起肝腎虛的重要原因。
⑧他病及腎
人體各臟腑之間,不僅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資生、相互制約的關系,而且病理上常相互影響。當某一臟或某一腑發生病變時,除了表現本臟的證候外,而且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影響其他臟而出現病證。腎為先天之本,元陰元陽封藏之所,五臟六腑皆賴腎精濡養,同時五臟之病病久必窮及腎臟。《難經》就明確提到“脾病傳腎”、“肺病傳腎”的問題。五臟之中還有肝病傳腎、心病傳腎的問題。從肝病及腎來說,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精血互生,是故肝血不足也可引起腎精虧損的病證。從心腎來說,心氣久虛不能下通于腎,腎失心氣之助,可致腎志失藏,腎精失固,腎氣亦虛,易引發歷節風、骨骱痹。
編輯本段病理
歷代醫家對歷節風、骨骱痹(類風濕關節炎)都有不同的病理概念認識,但都限于科技的檢測做佐證,只能以臨床觀摩擬述,如:《中藏經》中所謂骨痹主要是指由于嗜欲不節,耗傷腎氣,致三焦之氣不通而形成的以不語、腰膝不遂、四肢不仁為特征的病變。
該病的主要病因病機是由于食欲不節,縱欲無度,耗傷腎間動氣,而腎間動氣是“生氣之源”,乃“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由于腎間動氣受損傷,而不能有規律地推動三焦功能活動,而出現一系列癥狀。《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所合也。故骨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于腎”。“凡痹之客五臟者……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
由此可見,《素問*痹論》所載骨痹與《中藏經》所論骨痹在病因病機上各有不同,《素問》骨痹,是風、寒、濕三氣雜至,冬氣在骨,以冬遇者為骨痹;而《中藏經》所論,則是因淫欲過度而傷于腎,其病涉及三焦。
此外,《素問》腎痹與《中藏經》論骨痹的主要區別在于證候,腎痹“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善脹,是因陽明之氣乘著腎傷不能下行失其關固的時候,反而上逆,所以善脹;腎為作強之官,腎傷而痹,作強失司則足攣而不能伸,故以尻代踵;身倦而不能直,故脊以代頭。《中藏經》所論骨痹卻有上、中、下三焦的功能障礙,表現為不語、脾胃不充、腰膝不遂、四肢不仁等。由此則不難區別,也就是說,《素問》所論“骨痹”、“腎痹”與《中藏經》所說“骨痹”,雖有某種聯系,但從病因和證候方面具體來講,還是有區別的。
此外,《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等所論痹都與《素問》一脈相承,息息相關。連篇累牘,反復贅述莫過于警醒患者歷節風、骨骱痹(類風濕關節炎)病灶在骨,警醒業醫者治病求本,治療綱領是補給腎氣、疏通骨氣;骨,腎氣所主。筋,腎氣所轄,肝腎同源。
3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臨床表現
約80%患者的發病年齡在20~45歲,以青壯年為多,男女之比為1∶2~4。初發時起的緩慢,患者先有幾周到幾個月的疲倦乏力、體重減輕、胃納不佳、低熱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驅癥狀。隨后發生某一關節疼痛、僵硬,以后關節腫大日漸疼痛。開始時可能一、二個關節受累,往往是游走性。以后發展為對稱性多關節炎,關節的受累常從四肢遠端的小關節開始,以后再累及其它關節。近側的指間關節最常發病,呈梭狀腫大;其次為掌指、趾、腕、膝、肘、踝、肩和髖關節等。晨間的關節僵硬,肌肉酸痛,適度活動后僵硬的現象可減輕。僵硬程度和持續時間,常和疾病的活動程度一致,可作為對病變活動性的估價。由于關節的腫痛和運動的限制,關節附近肌肉的僵硬和萎縮也日益顯著。以后即使急性炎變消散,由于關節內已有纖維組織增生,關節周圍組織也變得僵硬。隨著病變發展,患者有不規則發熱,脈搏加快,顯著貧血。病變關節最后變成僵硬而畸形,膝、肘、手指、腕部都固定在屈位。手指常在掌指關節處向外側成半脫位,形成特征性的尺側偏向畸形,此時患者的日常生活都需人協助。關節受累較多的患者更是終日不離床褥,不能動彈而極度痛苦。約10%~30%患者在關節的隆突部位,如上肢的鷹嘴突、腕部及下肢的踝部等出現皮下小結,堅硬如橡皮。皮下小結不易被吸收,皮下小結的出現常提示疾病處于嚴重活動階段。
此外少數患者(約10%)在疾病活動期有淋巴結及脾腫大。眼部可有鞏膜炎、角膜結膜炎。心臟受累有臨床表現者較少,據尸檢發現約35%,主要影響二尖瓣,引起瓣膜病變。肺疾患者的表現形式有多種,胸膜炎,彌漫性肺間質纖維化、類風濕塵肺病。周圍神經病變和慢性小腿潰瘍,淀粉樣變等也偶可發現。
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功能狀態的評定,無統一標準,但下述分類,易被接受。
Ⅰ級:病人完成正常活動的能力無任何限制。
Ⅱ級:雖有中度限制,但仍能適應。
Ⅲ級:重度限制,不能完成大部份的日常工作或活動。
Ⅳ級:失去活動能力臥床,或僅能應用輪椅活動。
4類風濕性關節炎分期分級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分期分級
診斷標準
類風濕典型癥狀 目前通常采用美國風濕病協會1987年的診斷標準:
1、晨僵持續至1小時(每天),病程至少6周;
2、有3個或3個以上的關節腫,至少6周
3、腕、掌指、近指關節腫,至少6周;
4、對稱性關節腫,至少6周;
5、有皮下結節;
6、手X線片改變(至少有骨質疏松和關節間隙的狹窄);
7、類風濕因子陽性(滴度>1:20)。
凡符合上述7項者為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4項者為肯定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3項者為可能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符合上述標準不足2項而具備下列標準2項以上者為可疑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a.晨僵;
b.持續的或反復的關節壓痛或活動時疼痛至少6周;
c.現在或過去曾發生關節腫大;
d.皮下結節;
e.血沉增快或C反應蛋白陽性;
f.虹膜炎。
5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原因
尚未完全明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個與環境、細胞、病毒、遺傳、性激素及神經精神狀態等因素密切相關的疾病。
細菌因素:
實驗研究表明A組鏈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為RA發病的一個持續的刺激原,A組鏈球菌長期存在于體內成為持續的抗原,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發生免疫病理損傷而致病。支原體所制造的關節炎動物模型與人的RA相似,但不產生人的RA所特有的類風濕因子(RF)。在RA病人的關節液和滑膜組織中從未發現過細菌或菌體抗原物質,提示細菌可能與RA的起病有關,但缺乏直接證據。
病毒因素:
RA與病毒,特別是EB病毒的關系是國內外學者注意的問題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關節炎與RA不同,RA病人對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強烈的反應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現持續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體,但到目前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發現EB病毒核抗原或殼體抗原抗體。
6類風濕性關節炎遺傳因素編輯本段
類風濕性關節炎遺傳因素
本病在某些家族中發病率較高,在人群調查中,發現人類白細胞抗原(HLA)-DR4與RF陽性患者有關。HLA研究發現DW4與RA的發病有關,患者中70%HLA-DW4陽性,患者具有該點的易感基因,因此遺傳可能在發病中起重要作用。
性激素:
研究表明RA發病率男女之比為1∶2~4,妊娠期病情減輕,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病減少。動物模型顯示LEW/n雌鼠對關節炎的敏感性高,雄性發病率低,雄鼠經閹割或用β-雌二醇處理后,其發生關節炎的情況與雌鼠一樣,說明性激素在RA發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濕、疲勞、營養不良、創傷、精神因素等,常為本病的誘發因素,但多數患者前常無明顯誘因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