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手術治療
1、手法復位外固定
新鮮肩關節前脫位后,應及早進行手法復位外固定治療。整復操作要在麻醉無痛情況下進行,操作手法要輕柔準確,切忌暴力,以免發生合并傷。以右側肩關節前脫位為例,常用的復位手法如下。
牽引推拿復位法:傷員仰臥位,自傷側腋下經胸前及背后繞套一布被單,向健側牽引固定,作為對抗牽引;一助手握傷肢腕部及肘部,沿上臂彈性固定的軸線方向(即60°外展位)牽引并外旋,術者用手自腋部將肱骨頭向外后上推擠,即可使之復位。此法操作簡便,效果滿意,危險性小,最為常用。
手牽腳蹬復位法(Hippocrates法):傷員仰臥位,麻醉后,術者立于傷側,面對傷員,兩手握住傷肢腕部,同時將腳跟沿胸壁伸至傷側腋下,向上蹬住附近胸壁(右肩用右腳,左肩用左腳)。操作方法即用兩手握住傷肢腕部,上臂外展一些,沿上臂縱軸方向牽引,并向外旋轉,足跟蹬腋部和胸壁,即可使肱骨頭復位。此法簡單易行,節省人力,效果較好。但對伴有肱骨大結節骨折者,或伴有明顯骨質疏松脫鈣者,當牽引時過早內收,杠桿力可造成肱骨外科頸骨折而肱骨頭未復位(圖3)。本院曾發生過7例。不得不再行手術開放復位。故行此手法復位要特別注意。
牽引回旋復位法(Kocher法):傷員采用靠坐位或仰臥位,麻醉后,助手扶住患者雙肩,術者立于傷側,右手握住傷肢肘部,左手握住傷肢腕部,并使傷肢屈肘90°,上臂外展,徐徐沿上臂縱軸方向牽引,并外旋上臂,再逐漸內收,并使肘部與前下胸壁接觸內收;在上臂牽引外旋及內收的情況下,聽到響聲即為關節已復位。再將上臂內旋,并將傷肢手掌扶于健側肩峰上,保持復位。此法節省人力,但有引起肱骨外科頸骨折或神經血管損傷的危險性,亦有撕裂或撕斷肌肉纖維的可能。所以對伴有肱骨大結節骨折或骨質明顯疏松脫鈣者,或脫位后時間較長(24h后),腫脹或肌肉緊張嚴重者,此法不適用。脫位整復后肩部隆起豐滿,與健側外觀相似,方肩變為圓肩,喙突下或肩胛盂下摸不到肱骨頭,傷肢手掌可以撫摸健側肩部(Dugas征陰性),X線照片檢查肱骨頭已復位正常,然后再將肩關節各個方向活動幾下,使夾擠在關節間隙的軟組織擠出來,以免影響關節的活動功能。
陳舊性肩關節前脫位也有采用手法復位成功者。一般認為肩關節前脫位3周以上未復位者稱為陳舊性脫位。其關節腔及周圍形成大量瘢痕組織粘連,有的還有骨痂組織形成,脫位時間愈久,瘢痕粘連愈嚴重,同時關節周圍肌肉韌帶攣縮也愈嚴重,這些病理變化都影響肱骨頭復位,當強行手法復位也難以維持關節復位后的對位關系。所以,陳舊性肩關節脫位后的處理要根據脫位后的時間、傷員的年齡及有無合并骨折血管神經損傷等情況,研究分析而決定措施。一般講,脫位后的時間愈短,愈有利于脫位的復位,報道中最長2個月以內可試行手法復位,但要先行牽引,進行肩部按摩,搖擺活動,松解粘連,在麻醉下進行牽引推拿手法復位,有時可獲得成功。切忌急躁粗暴,以免發生骨折或血管神經損傷,給傷員帶來更大的痛苦,給治療增加更多的困難。如手法整復不成功或脫位時間已2個月以上的,可采用開放復位;如肱骨頭或肩胛盂關節面有嚴重破壞者,可行肩關節融合術或人工關節置換術治療。對老年傷員不宜手術治療者,鼓勵傷員加強肩部活動,也可以保留部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