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的肝功能發育不全以及體質較弱,易誘發很多疾病的產生,黃疸就是其中之一。提及黃疸,大家首先要想到皮膚呈橘黃色、四肢及手掌、腳掌已發黃等癥狀。若黃疸為病理性時,家長必須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及時帶寶寶到醫院診治,以防寶寶患上其他的病癥。
治療黃疸的四大黃金原則
1、如考慮黃疸系溶血(溶血【譯】:紅細胞破裂,血紅蛋白逸出稱紅細胞溶解,可由多種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所致,則應積極消除引起溶血的病因。溶血嚴重者可適當輸血治療。
2、如已明確肝外梗阻性黃疸系因膽道結石所致,則應及時行十二指腸鏡下乳頭肌切開取石術或行外科手術治療;如系癌性梗阻或膽管外新生物壓迫所致者,應早期行手術治療。無手術治療適應證時,為減輕癥狀,可行十二指腸鏡下放置鼻膽管引流,或經十二指腸乳頭放置引流管、或經皮肝內擴張膽管穿刺置入導管引流膽汁術。
3、肝內膽汁淤積的治療,除可應用強地松或強地松龍或苯巴比妥、熊去氧膽酸等藥物治療外,如療效不理想,還可選用或加用。
(1)利福平
用于治療肝內膽汁淤積,其作用機制不詳,有認為利福平可改善肝細胞對膽汁酸(膽汁酸【譯】:膽汁的重要成分,主要存在于腸肝循環系統并通過再循環起一定的保護作用)的轉運。但必須指出,由于利福平本身也可引起肝內膽汁淤積,故不宜作為常規應用。
(2)免疫抑制藥甲氨蝶呤(MTX)或硫唑嘌呤
對原發性肝內膽汁淤積可能有效。
(3)環孢素(Cyclosporin)
可試用于因免疫反應導致的肝內膽汁淤積的治療,其主要作用是選擇性改變淋巴細胞功能,抑制淋巴細胞在抗原和分裂原刺激下的分化和增殖,抑制白介素-2的產生,抑制NK細胞的殺傷力。
(4)磷脂類藥物(如多烯磷脂酰膽堿)
有修復受損的肝細胞膜或促進肝細胞再生的作用,常用于治療因肝細胞膜結構受損所致的肝內膽汁淤積。
4、若黃疸系肝細胞變性、壞死所致者,應積極進行護肝治療,但由于多種護肝藥的療效并不確切,故只需選用1~2種,而不應使用過多的護肝藥,否則還會加重肝臟的生理負擔;如系中毒性肝炎所致,則可應用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以加速肝細胞的解毒功能。甘利欣、門冬氨酸鉀鎂等藥物是目前常用的減輕黃疸的藥物。某些中藥如茵梔黃、苦參或苦黃等藥物均有消炎、利膽及降黃作用,可酌情使用。
溫馨提示
病理性黃疸不論何種原因,嚴重時均可引起“核黃疸”,其預后差,除可造成神經系統損害外,嚴重的可引起死亡。因此,新生兒病理性黃疸應重在預防,如孕期防止弓形體、風疹病毒的感染。家長要密切觀察孩子的黃疸變化,如發現有病理性黃疸的跡象,應及時送醫院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