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結核,人們一定不陌生,因為在抗結核藥物發明之前,它曾經是個讓人聞之色變的絕癥。在歷史上,它不止一次地在全世界流行,奪去了數億人的生命。隨著上世紀五十年代抗結核藥物的問世,結核病的流行得到了一定的控制,結核病的發病率逐漸降低。但是近年來,由于耐藥菌株的出現、流動人口的增加、艾滋病的感染傳播等,使得結核的發病又有了抬頭趨勢。
結核病是由一種叫做結核桿菌的細菌感染所致,首先發生在肺部,肺部感染后通過血液傳播可以到達全身很多系統,導致骨骼系統、泌尿系統、消化系統等的結核。這種細菌傳播到其他部位后,大部分的部位可因抵抗力的增強把它消滅掉,但是有一些部位的結核菌可能在局部形成一個小的病灶,如果機體抵抗力很強,病灶可能潛伏在那里,當機體抵抗力減弱的時候,這些潛伏的病灶就可以發展起來,導致結核病,骨結核就是很常見的一種。
發生骨結核時,結核病侵蝕骨頭、關節,造成骨破壞,影響關節功能,進而導致病變部位的畸形和功能障礙。如果發生在脊椎,脊椎的病變侵犯到了后面的脊髓,病人還有可能出現癱瘓,后果嚴重。因此,及時診斷、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骨關節結核的癥狀常不典型,早期全身癥狀較輕,在病變活動期可能有低熱、消瘦、食欲不振、血沉加快等,平時就主要表現為局部的腫脹和疼痛,病變關節腫脹、積液、壓痛等。兒童病人可能有夜啼、易哭等表現。由于骨結核臨床表現的不典型和缺乏特異性,常需要借助于相關的影像學檢查進行診斷。X線照片是最基本的檢查。有經驗的放射科醫生可根據X線表現對多數骨結核作出正確的診斷。但在十分早期的骨結核以及滑膜結核,X線也難以做出正確的診斷,這時就要進一步進行CT或MRI檢查,或動態X線檢查。在病變診斷困難時,可以選擇對病變部位進行穿刺活檢,以獲得病理診斷。前面故事中提到的“抽髓檢查”,指的可能就是穿刺病理檢查。如果在各種檢查之后仍未能確診,這時可以進行診斷性治療,即對病人進行抗結核治療一段時間,密切觀察治療效果,如果效果好,提示結核的診斷,如果療效不明顯,則要考慮其他病變。
對于結核的治療,目前仍然主要采用藥物和手術兩種方法。應用抗結核藥物是必需的前提,但必須在結核病專科醫生的督導下,根據患者病變的部位、范圍和患者的全身情況,在全療程中規律、聯合、足量和不間斷地實行規范化治療方案。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有異煙肼、利福平、鏈霉素、乙胺丁醇等。這些藥物大多為口服,鏈霉素可以肌注。前面故事中提到做“熱敷”,應該是值得肯定的。但要注意的是,只有在治療期間及時熱敷,才有效果,否則時隔已久,即使再“熱敷”,也無法避免瘢痕了。
手術是治療骨關節結核的重要手段之一。對那些病變范圍較大、已經形成膿腫,或病灶位于關節附近,容易侵犯關節的病變,或具有明顯死骨或膿腫,或治療無效、病變逐漸擴大者,應及時做病灶清除術,清除病變組織。但在手術以前必須進行抗結核藥物治療。
總的來說,結核在當前是可治之癥,只要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其預后還是較好的,而且現在用藥比過去更先進,只要有條件治療,應該不會像故事主人公那樣,遭遇如此“曲折”的經歷。就算有些患者發生耐藥性,只要認真治療,相信還是能治愈的。
當然,由于骨結核主要通過肺結核轉移而來,因此,及時發現、及早治療肺結核十分重要。有效的預防措施是防止結核病的關鍵,包括及時接種疫苗、良好的營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充分的陽光與運動,以及預防呼吸道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