顳葉癲癇的病根據癲癇病史、臨床特征、常規或視頻EEG檢查等。GTCS持續狀態發作間期意識喪失才能診斷;部分性發作持續狀態可見局部持續性運動發作,長達數小時或數天,無意識障礙;邊緣葉癲癇持續狀態、自動癥持續狀態均有意識障礙,可伴精神錯亂、事后無記憶等。
一、顳葉癲癇時可進行如下檢查
1.結構性影像學檢查
結構性神經影像學評估包括CT,MRI,MRS,fMRI等檢查法,它們是當今最常用的方法,能夠查出結構性腦病變的存在及其部位,CT能發現明顯的結構性病變,如腫瘤,AVM,鈣化,萎縮性病變等,但MRI比CT診斷顳葉癲癇更加敏感,不僅能查出腫瘤,錯構瘤,海綿狀血管瘤,還有皮質發育異常以及顳葉內側硬化-海馬硬化,MRI可查出90%的顳葉內側硬化,在冠狀位像上T2加權像或FLAIR像上顯示內側顳葉有增高的信號,T1加權像可清晰地顯示顳葉海馬萎縮,進行MRI海馬容積測定,更能定量地查出海馬萎縮,而且特異性和敏感性極高,能對76%~93%的海馬硬化病人準確定位,是診斷顳葉內側癲癇最直觀的方法:
①NAA(N-乙酰天門冬氨酸),幾乎只位于神經元之內;
②Cho(膽堿);
③)Cr(肌酸),后兩者在膠質細胞中含量較高,可作為神經膠質增生的標志,臨床上常用NAA與Cr或Cr Cho的比值作為判斷正常與否的標準,在正常的灰質,多以>0.6為正常標準,用NAA/Cr Cho值對顳葉癲癇進行定側診斷的敏感性達75%~88%,比MRI和PET更敏感。
2.功能性神經影像檢查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可有助于顳葉癲癇的定側,并能測出癇灶和其腦重要功能區的部位,有人認為fMRI可以代替經典的頸動脈試驗,減輕病人的痛苦,核醫學儀器的迅速發展,已經能夠三維顯示局部腦血流灌注和葡萄糖代謝及多種受體的分布,有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SPECT研究證實癲癇發作間期癇灶呈低灌注血流,發作期癇灶血流灌注明顯增加。
3.腦電圖檢查
是對本病定測定位的主要手段,一般頭皮電極的診斷率只可使1/4病人得到確診,故應加用咽部或蝶骨電極以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對顳葉癲癇的病人EEG反復多次檢查包括發作期與發作間歇期,停藥前后,睡眠期或禁睡期,將會進一步提高診斷率,在顳葉癲癇淺睡眠狀態下記錄EEG所發現的顳葉癲癇的異常波比清醒狀態可提高達80%。
在一側顳葉病變引起兩側顳葉異常放電活動屢有報道,這主要是由海馬經過邊緣系統環路放電擴散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定癇灶側,對手術治療十分必要,如遇兩側顳葉都有放電,則應在一側頸動脈注射異戊巴比妥200mg后該側癲癇放電消失,而另一側繼續存在,更換另一側頸動脈注射異戊巴比妥進行同上試驗,當病側注藥后,則兩側顳葉癇性放電均消失,而對側注藥后只能使同側消失此乃鏡面灶側,最近有人采用深部埋藏電極,將電極置入杏仁核及海馬,進行長時間檢查,可提供最有價值的結果。
二、顳葉癲癇診斷鑒別
根據患者的病史及臨床表現,一般可做出初步診斷,腦電圖仍是最重要的癲癇診斷和癇灶定位方法。需要與一些可能由于顳葉部位的腫瘤,感染灶或血管畸形引起的癲癇相鑒別,影像學表現有助于做出明確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