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酒精性肝損傷進展或加重的因素較多,目前國內外研究已經發現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飲酒量、飲酒年限、酒精飲料品種、飲酒方式、性別、種族、肥胖、肝炎病毒感染、遺傳因素、營養狀況等。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酒精所造成的肝損傷是有閾值效應的,即達到一定飲酒量或飲酒年限,就會大大增加肝損害風險。然而,由于個體差異較大,也有研究顯示飲酒與肝損害的劑量效應關系并不十分明確。
酒精
酒精飲料品種較多,不同的酒精飲料對肝臟所造成的損害也有差異。飲酒方式也是酒精性肝損傷的一個危險因素,空腹飲酒較伴有進餐的飲酒方式更易造成肝損傷。女性對酒精介導的肝毒性更敏感,與男性相比,更小劑量和更短的飲酒期限就可能出現更重的酒精性肝病。飲用同等量的酒精飲料,男女血液中酒精水平明顯有差異。
基因
漢族人群的酒精性肝病易感基因乙醇脫氫酶(ADH)2、ADH3和乙醛脫氫酶(ALDH)2的等位基因頻率以及基因型分布不同于西方國家,可能是中國嗜酒人群和酒精性肝病的發病率低于西方國家的原因之一。
遺傳
并不是所有的飲酒者都會出現酒精性肝病,只是發生在一小部分人群中,表明同一地區群體之間還存在著個體差異。酒精性肝病病死率的上升與營養不良的程度相關。維生素A的缺少或維生素E水平的下降,也可能加重肝臟損害。富含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飲食可促使酒精性肝病的進展,而飽和脂肪酸對酒精性肝病起到保護作用。肥胖或體質量超重可增加酒精性肝病進展的風險。肝炎病毒感染與酒精對肝臟損害起協同作用,在肝炎病毒感染基礎上飲酒,或在酒精性肝病基礎上并發HBV或HCV感染,都可加速肝臟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現已知乙醇脫氫酶(ADH)、乙醛脫氫酶(ALDH)及細胞色素P450(CYP450)均具有遺傳學上的多態性現象。我國ADH和ALDH的基因型分布研究僅在臺灣地區有初步報道,福建省人民醫院曾從酒精性肝病大鼠肝臟分離一個新基因CYP2EI。研究證實,ADH、ADLH的異常在ALD的遺傳傾向中具有較大意義。現已知體內乙醇代謝主要通過胃和肝臟的ADH、微粒體乙醇氧化系統(MEOS)和肝臟過氧化氫酶及非氧化代謝途徑,產生大量的NADH、乙醛,乙醛再經ALDH催化氧化代謝為乙酸。亞洲人包括中國與日本和美國亞裔,有半數缺乏活性ALDH2,且其肝內存在一種ALDH2抗體,致使血內乙醛濃度增高,飲酒后易面紅,酒精耐受性低,西方人肝組織中不僅有ALDH2,并且還有ALDH1兩種同工酶,故西方人善飲,ALD發生率較東方人為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