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脫位最常見,約占全身關節脫位的50%,這與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特點有關,如肱骨頭大,關節盂淺而小,關節囊松弛,其前下方組織薄弱,關節活動范圍大,遭受外力的機會多等。肩關節脫位多發生在青壯年,男性較多。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后脫位。肩關節前脫位者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沖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致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后脫位很少見,多由于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后脫位可分為肩胛崗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
肩關節脫位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肩關節脫位分前脫位和后脫位兩種。以前者多見,多因間接暴力所引起。如當上肢外展、外旋及后伸時,手或肘部著地,暴力即沿肱骨縱軸向近側端沖擊,肱骨頭突破關節囊前壁或自下方脫出,移位至喙突下或鎖骨下方。肩關節脫位多見于青壯年及男性中學生,有的病人還伴有肩部骨折。
肩關節脫位多由傳達暴力或杠桿作用所致,一般來說,側方跌倒,手掌著地,軀干傾斜,肱骨干高度外展、外旋位,由手掌傳達到肱骨間的外力可沖破關節囊的前壁,向前滑出,造成肩關節前脫位;當肩關節前方受到沖擊時,可使肱骨頭向后沖破關節囊造成肩關節后脫位,此時,肱骨頭強力過度內旋亦可造成肩關節后脫位。肩關節后脫位臨床較為少見。
肩關節脫位占全身關節脫位的40%以上,多見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肩關節脫位可分前脫位和后脫位,前者多見。其關節由肩盂和肱骨頭構成,肩盂小而淺,肱骨頭呈半球形,其面積為盂的4倍。肩關節囊薄弱松弛,活動范圍大,易發生脫位。當跌倒時,掌或肘著地,上肢內旋后伸,由于傳導暴力或杠桿外力的作用,隨暴力大小可分別造成盂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前脫位。肩關節的關節盂小,肱骨頭大并且其活動范圍大,故穩定性差,易發生脫位。脫位可由直接暴力和間接暴力引起。根據受傷的時間可分為新鮮脫位和陳舊性脫位;根據肱骨頭脫出的位置又分為前脫位和后脫位。而前脫位最多見,并可分為盂下、喙突下、鎖骨下和胸腔內脫位。
肩關節脫位
臨床表現,肩部腫脹疼痛,功能障礙,呈“方肩”畸形,搭肩試驗陽性。X線片可確診并可除外有無合并骨折。治療,急取盡早復位。復位手法有拔伸足蹬法、椅背整復法、拔伸托入法、牽引回旋法等。復位后用繃帶將上臂固定于胸壁,前臂懸吊于胸前2-3周。固定期間做肘、腕、手指關節的屈伸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