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敗血癥在起病初期,癥狀不明顯。寶寶面色沒有原先那么好看,經常哭鬧或多睡,吃奶少并且嘔吐,肢體的肢力不像原來那么有力,體溫不正常,黃疸加深,呼吸窘迫,腹脹等。如果新生兒出現拒奶,或吃奶減少,反應差、哭聲低、面色發灰、蒼白、皮膚黃疸加深、體重不增,以及體溫波動等,應懷疑發生新生兒敗血癥。要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1、顱內出血,窒息
敗血癥有呼吸暫停,震顫,抽搐,前囟凸出,表示有神經系統侵犯時,尤其是初生1周內患兒,應與顱內出血,窒息等鑒別,后者發病早,多在生后1,2天內起病,有產傷史,有神經系統先天畸形并發腦膜炎時,也應與敗血癥鑒別。
2、呼吸道疾病
敗血癥早期癥狀可有呼吸困難,急促,發紺等,應與氣胸,肺炎,未成熟兒原發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肺膨脹不全等鑒別,必要時可攝胸部X線片以協助診斷。
3、消化道疾病
腹脹,嘔吐,大便次數多或減少,是腸道原發病的表現,也可在敗血癥時出現,應分析各癥狀的發展和因果關系,對腸菌類引起的敗血癥應提高警惕。
4、血液病
新生兒溶血病,紅細胞酶的缺乏也可表現黃疸,貧血,呼吸急促和呼吸困難等,但嚴重的溶血性貧血并無感染征,可與敗血癥引起的高膽紅素血癥鑒別,新生兒出血癥須與敗血癥并發出血者鑒別,前者無感染灶,輸血和維生素K治療可獲痊愈,特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先天性白血病應與敗血癥鑒別,可由血常規檢查協助診斷。
5、新生兒肝炎
以黃疸為首發癥狀,皮膚黃染明顯而全身感染,中毒癥狀輕,故常常誤診,新生兒敗血癥出現黃疸的機制除細菌毒素引起的溶血外,與肝細胞的損傷,肝臟排泄膽汁障礙及新生兒肝臟酶系統發育不完善,膽紅素在肝臟結合過程受到抑制有關,所以部分患兒血中轉氨酶及直接膽紅素升高,臨床常誤診為肝炎綜合征而延誤治療。
患兒無肝炎接觸史,與其母HBsAg全部陰性,實驗室檢測,多數患兒白細胞數增高,選用抗生素治療癥狀迅速好轉,同時有局部感染灶更是診斷敗血癥的重要線索,而沒有明顯感染灶的新生兒敗血癥惟一依據是血培養,因此當患兒出現原因不明的黃疸時,應想到敗血癥的可能并早期采血做細菌培養,如果一次血培養陰性而又高度懷疑敗血癥時,應反復做血或感染灶的滲出物的細菌培養以提高陽性率。
6、其他感染
單純皰疹,巨細胞包涵體病,柯薩奇病毒感染等均可在新生兒期發生,其癥狀與敗血癥相似,單純瘡疹病毒感染,半數可無皰疹,只有全身癥狀,柯薩奇病毒可引起發熱,厭食,嘔吐,蒼白,發紺,呼吸困難,肝大,黃疸,出血等,主要表現為心肌炎和腦膜炎,多在初生2周內發病,另外,弓形蟲病,球狀孢子菌病,播散性組織胞漿菌病等少見病,有時也應與敗血癥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