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濟失調有不同的分類,根據分類不同癥狀也不同,那么選擇療法的時候一定也會讓患者慌亂不已,一時不能夠找到好的療法。其實在治療的時候,也要遵循幾個治療原則,對患者的治療也是很有幫助的。那么,治療共濟失調有什么原則表現呢?下面我們來聽聽專家的講解吧!
共濟失調的危害會體現在中樞性運動障礙: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比同齡兒童明顯落后,當患兒抬頭、翻身、坐力困難時才被家長發現。共濟失調的危害有哪些?病兒的肢體很少動作,特別是下肢更為明顯,常表現為偏癱、雙側癱、四肢癱等。由于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常出現異常的運動模式。
治療共濟失調有什么原則表現
(1)開始時訓練患者作小范圍的平穩而又流暢的運動。范圍隨著患者的控制改善而逐漸加大。
(2)治療應集中在訓練患者在正常支持基底上(即站立時兩足距離正常而不是患者由于害怕不穩定而使兩足的距離加大)和在抗重力的位置上訓練平衡。
(3)發展在抗重力位置上的平衡,第一步是使位置盡量穩定其法是增加為提高穩定而設的固定點和進行壓縮,如在支撐于桌或床上的上肢的肩部向下或在站位上通過骨盆向下進行的壓縮。
(4)隨著治療的進展,治療師減少對病人的輔助,由簡單到復雜,由易到難,并逐漸采用下述的方法引導。1)減少壓縮的壓力;2)減少穩定性固定點的數目;3)增大運動的范圍,增加患者對平衡的需要;4)從遠端處理患者,迫使他去控制其較近端的部位;5)讓患者由慢到快地增加運動的速度,然后再降低之;6)讓患者反復嘗試發起和停止運動,變換運動的方向,再不失去控制的情況下再發起運動。
(5)改善言語的不協調,包括在穩定位置上控制呼氣和用手在肋上加壓以助呼氣。
(6)在近端加重量(沙袋)0.2kg~2kg以增加軀干和近端的穩定性以降低遠端運動的錯誤。
(7)以后治療集中在促進患者的穩定和在特殊位置上的運動控制。
(8)要注意的幾點:1)在改善姿勢穩定和平衡中,負重、壓縮、交替輕拍、肢體的空間定位和控住等技術是有用的,可以結合情況應用。2)對這類患者應用震顫是不適宜的。3)PNF技術中的節律性穩定不適于用來建立這類患者的姿勢和近端穩定,因患者的問題是要通過微細的肌控制以調節運動,而不是激發運動單位或保持固定的位置。4)在患者仍缺乏姿勢穩定和平衡時,不宜在水中運動池中作直力運動,因浮力會加重失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