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疏松對我們來說并用途不陌生,疾病多發于老年人中,在很多人的概念里面,骨質疏松就是“缺鈣”。事實上,骨質疏松癥還與蛋白質、脂肪、維生素D等多種營養以及內分泌、年齡和性別、運動等因素有關。下面我們來學習一下骨質疏松的病因及食療方法。
骨質疏松的原因與食療偏方
營養不均衡
鈣缺乏
鈣是骨骼的重要組成部分。骨質疏松的發生主要與機體鈣缺乏有關。如果飲食中鈣攝入量不足,或是腸道對鈣的吸收減少, 就會引起機體負鈣平衡。為了維持正常的血鈣水平,機體會通過增加甲狀旁腺激素分泌等促進骨質溶解,使骨骼中的鈣“遷徙”到血液中,從而導致骨質減少,即骨量丟失。這種鈣入不敷出的狀態長期延續,骨質就會變得疏松多孔而易于骨折。
長期蛋白質攝入不足
長期蛋白質營養缺乏,可導致骨基質蛋白合成不足,新骨生成減少,若同時存在鈣缺乏,那么發生骨質疏松的風險性就會增加。
微量元素攝入不足
當人體內缺錳時,破骨細胞的活性便會增強,而成骨細胞的活性卻受到抑制,成長速度減慢,造成成骨障礙。臨床研究表明,骨質疏松癥患者體內錳的含量僅為正常人的1/4。鎂、鋅等攝入不足,也會對骨量的維持產生不良的影響。
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可以促進小腸對鈣的吸收,調節血液中鈣的含量。日光中的紫外線可促進皮膚內的維生素D合成。如果人體對維生素D膳食攝入不足或缺乏日照等,就會造成體內維生素D水平過低,影響鈣的吸收。
脂肪攝入過多
膳食中的脂肪,特別是飽和脂肪酸攝入過多時,會與鈣結合形成不溶性皂鈣,并由糞便排出從而使結合的鈣丟失。另外,膳食中的植酸、草酸等都能和鈣結合形成不溶性鹽而影響鈣的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