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感染性心內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一種嚴重的感染性疾病,以往稱為細菌性心內膜炎,并有急性及亞急性之分。但心內膜炎的病原體,除細菌外,還有真菌、螺旋體、立克次體、巴爾通體、衣原體及病毒等,并非僅由細菌所致。而以病程及疾病險惡程度劃分的急性及亞急性,往往因治療及并發癥的出現使其互相轉化,亦很難有確切的界限。兒童的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病率國內為1.5‰~5.2‰,國外為1.2‰~1.3‰。近50年來,其發病率有上升趨勢。1952~1962年多倫多兒童醫院的統計為1/4500;1963~1970年波士頓兒童醫院的統計為1/1800。美國一家兒童醫院報道1933~1963年的30年中本病占住院患兒的1/4500,1972~1982年為1/1280。
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生于先天性心臟病者仍居首位。多發順序依次為室間隔缺損、心臟動脈導管未閉、法洛四聯癥及先天性瓣膜病。室間隔缺損生存期間IE發生危險率為12%~13%,且缺損越小,發生率越高。
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后發生IE的主要是法洛四聯癥及大動脈轉位伴肺動脈狹窄的B-T分流術后。70%發生在術后1~5年,人工瓣膜置換術后并發IE,79%于術后3個月以后,且真菌的感染有所上升。
無基礎心臟病、新生兒及先天性心臟病術后患感染性心內膜炎比例逐年增加,而風濕性心臟病并發感染性心內膜炎逐年減少。兒童患病年齡有增大趨勢(從平均5歲到8.5~13歲),這與心外科手術的開展使原發心臟疾病患兒壽命延長有關。致病菌中條件致病菌的比例明顯增多。
此外,由于急救醫學的發展,危重患兒搶救期間靜脈內置管應用增多,也是感染性心內膜炎發病率上升的因素之一。
以上就是關于小兒心臟動脈導管未閉應盡快手術治療的介紹,如有其他問題或需詳細咨詢,請點擊下方在線咨詢按鈕與專家直接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