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各類精神疾病患者人數在1億人以上。有72.3%的人群尚不知曉自己處在失眠癥、抑郁癥、焦慮癥等各類精神心理疾病中。相關調查研究數據表明,西方發達國家的精神疾病患者已經超過30%,全球不發達國家的精神疾病患者平均在15%左右,精神疾病患者占總人口比例正以驚人的速度增大。常見精神疾病有哪些表現,又該如何應對治療?
如何防治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興趣減低,悲觀,思維遲緩,缺乏主動性,自責自罪,飲食、睡眠差,擔心自己患有各種疾病,感到全身多處不適,嚴重者可出現自殺念頭和行為。有關專家指出,抑郁癥是現代人在巨大精神壓力下,憂思愁結,郁結于心的產物。那么,如何對抗抑郁癥呢?
1、不要自責。抑郁癥是一種疾病,你沒有能力創造或選擇它。因此,不要自責“我為什么得了這種該死的病”,而應明白自己急需幫助,積極踏上尋求康復的治療之路。
2、簡化生活。患上抑郁癥后,就要適當改變一下生活。不要期望可以像發病前一樣,如果發現某事太難做,干脆置之不理。如果還要求自己像個健康人一樣可以同時做很多事,或快速完成某項任務,你可能會覺得力不從心,從而變得更加沮喪。
3、認真遵循治療方案。依照處方服藥,定期就診。讓醫生能夠準確地監測到療效,并適時調整治療方案和藥物。避免做人生重大決定。患上抑郁癥后,做出重大決定的能力就會受影響。因此,最好等抑郁癥好了之后,且對決策力有信心時再做重大決定。
4、參與活動。參加一些擅長的、能讓自己有成就感的活動,即使一開始你只是個旁觀者,也不要放棄這些機會。這樣的活動能讓你逐漸恢復自信,對治療抑郁癥大有裨益。
5、堅持正常活動。有的患者本來可以正常上班、可以正常做家務,卻不去做。這是很有害的。越這樣越感到自己沒用。實際上患者有能力完成工作任務,有能力搞好家務。只要該干的堅持干,自己的情緒就不會日益低落。
6、改變心理。從認識到自己雖有抑郁癥開始,要注意情緒、行為和感覺的變化,也要留心思維方式、反應能力以及對吃和睡的態度的變化。要學會區分消極的想法和積極的想法。每當您有了消極的想法時,首先把它們記錄下來,然后與一種較為客觀的看法相比較。多做一些使您心情舒暢的事,如打掃房間、騎自行車兜風、欣賞音樂,并且要定時定量進餐,不要喝酒,按時起床參加鍛煉。
如何應對強迫癥
強迫癥患者大腦里反復出現某種念頭或反復做一些刻板的動作,而強迫癥患者本人也認為這種念頭或動作沒有必要,為此十分苦惱,有強烈擺脫的愿望,但又無能為力。75%的患者起病于30歲以前,多緩慢起病,可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能力。常見的強迫癥狀有:
1、強迫懷疑自己:對自己言行的正確性反復產生懷疑,明知毫無必要但仍不能擺脫。如出門時懷疑家門是否鎖好了,檢查再三,走下樓去仍不放心,又要回來。
2、強迫性窮思竭慮:對日常生活中一些自然現象反復思索,明知缺乏意義,但又不能自我控制。
3、強迫聯想:出現一個觀念或者想到一句話,便不由自主地聯想到另一觀念或語句。
4、強迫意向:反復體驗想做某種違背自己意愿的動作或行為的強烈內心沖動,明知這是荒謬的、不可能的,但無法擺脫這種沖動。
患病者多與自身性格有關,如他們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做事追求完美,事后反復檢驗,苛求細節。他們過于自我克制、自我關注,過于謹慎。為此,他們常焦慮、緊張和苦惱。此外,該病還與遺傳、體內的生化物質改變以及大腦某些結構改變有關。
對策:如果只與性格和心理因素有關,那么試著增強自我調控能力會有良好效果。工作要學會張弛有度,思維開闊些,性格開朗些,一些追求不到的東西要學會放棄。如果難以做到這些,可及時求教于心理醫生獲得他們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