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脊髓病變定義
脊髓病變是由于各種原因等造成的脊髓內部神經損傷,可能導致患者癱瘓等嚴重后果。先天發育異常因本病常并發其它先天性異常如顱底凹陷、小腦扁桃體下疝、脊椎裂、脊柱側彎畸形等,以及常有家族發病的傾向,故認為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腦脊液動力異常及發病機制至今尚無統一的認識,臨床工作中常見顱頸交界區的先天性畸形合并脊髓病變(以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最為常見),多見于頸段和上胸段脊髓內。一般認為小腦扁桃體下疝使該部位腦脊液循環不暢,導致脊髓受損。
2、脊髓病變病因
1、先天發育異常因本病常并發其它先天性異常如顱底凹陷、小腦扁桃體下疝、脊椎裂、脊柱側彎畸形等,以及常有家族發病的傾向,故認為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
2、腦脊液動力異常及發病機制至今尚無統一的認識,臨床工作中常見顱頸交界區的先天性畸形合并脊髓病變(以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最為常見),多見于頸段和上胸段脊髓內。一般認為小腦扁桃體下疝使該部位腦脊液循環不暢,導致脊髓受損。
3、血液循環異常由于供應脊髓的血液特循環異常,如脊前動脈受壓或脊髓靜脈回流受阻而引起脊髓內組織的缺血、壞死、液化,最后導致脊髓病變。總之,在不同情況下不是由單一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多種致病因素所造成的一種綜合征。
3、脊髓病變分類
1、脊髓出血或血腫:指脊髓損傷后脊髓實質內出血,這在血管畸形者更易發生。其程度可從細微的點狀出血到血腫形成不等。少量出血者,血腫吸收后其脊髓功能有可能得到部分或大部分恢復;嚴重的血腫易因瘢痕形成而預后不佳。
2、脊髓挫傷:脊髓挫傷的程度有較大差別,從十分輕微的脊髓水腫、點狀或片狀出血到脊髓廣泛挫裂不等,并隨著時間的延長,由于神經膠質和纖維組織增生等改變,繼而導致瘢痕形成、脊髓萎縮以致引起不可逆性后果。
3、脊髓受壓:髓外組織,包括骨折片、內陷的韌帶、脫出的髓核、血腫及后期的骨刺、骨痂、粘連性束帶、瘢痕等以及體外的異物可造成對脊髓組織的直接壓迫導致脊髓損傷。這種壓迫可引起局部的缺血、缺氧、水腫及淤血等,從而改變且加重了脊髓的受損程度。
4、脊休克:與脊髓震蕩不同,脊休克不是暴力直接作用于脊髓所致。其臨床表現為損傷椎節以下肌張力降低,肢體呈弛緩性癱瘓,感覺及骨骼肌反射消失,引不出病理反射,大便失禁及小便潴留等。
5、震蕩:是最輕的一種脊髓損傷,與腦震蕩相似,在臨床上較為多見的是由傳導暴力通過脊柱后部傳到脊髓,并出現數分鐘至數十小時的短暫性功能喪失。這一類型的脊髓損傷在恢復時,一般先從下肢開始。由于脊髓組織形態上無可見的病理改變,因此其生理功能紊亂多可獲得恢復,屬可逆性。
6、斷裂:除火器傷外,脊柱脫位超過一定限度時,脊髓也可出現部分或完全斷裂,導致脊髓損傷,以致引起脊髓傳導功能的大部或全部喪失,外形上看,硬膜囊大多保持完整;但骨折脫位十分明顯的嚴重型,硬膜囊亦可同時斷裂。
4、脊髓病變治療
目前以中醫針灸、西醫以藥物或細胞滲透修復療法治療。
細胞滲透修復療法治療
細胞滲透修復療法中的細胞能向損傷處遷移,且存活和增殖,分化為神經元或星形膠質細胞、少突膠質細胞,出現神經細胞軸突與髓鞘的再生,建立正確的和功能性的突觸連接;并使殘存脫髓鞘的神經纖維和新生的神經纖維形成新的髓鞘,保持神經纖維功能的完整性,恢復受損神經功能;再輔助以系統的康復鍛煉,促進移植的神經細胞生長和修復作用,大大的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和改善后遺癥的狀況,改善病人的生活質量。
5、脊髓病變飲食注意事項
一、飲食調養對脊髓病變患者來說非常重要。首先,脊髓病變患者應選用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容易消化的食物經過合
脊髓病變的飲食
營養搭配及適當的烹調,盡可能提高患者食欲,使患者飲食中的營養及能量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其次,脊髓病變患者不宜服用對病情不利的食物和刺激性強的食品,如辣椒等,尤其是急性期的病人及陰虛火旺型病人最好忌用。
二、此外,每天都要有谷類、瘦肉、魚、蛋、乳、各類蔬菜及豆制品,每一種的量不要過多。這樣才能補充體內所需的各種營養。手術后初期不能正常進食時,應以靜脈補液為主。手術后注意加強護理和飲食營養,促進病人身體恢復。
三、脊髓病變的患者飲食要遵醫囑給予飲食,飲食要以稀軟開始到體內逐步適應后再增加其它飲食。應注意不要吃過多的油脂,要合理搭配糖、脂肪、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等食物。
四、日常生活飲食原則為:以高纖維、低脂肪、低油、低膽固醇飲食為主。
五、飲食攝取上應避免高熱量食物如:油炸、肥肉、甜點、蛋糕、冰淇淋或汽水、紅茶飲料等。
六、煮食烹調時應避免使用豬油,另外應減少蛋黃、內臟類、過量的海鮮等高膽固醇之食物,而應增加的是高纖維類食物如:蔬菜、谷類、水果與足夠水分。
七、攝取足量蛋白質,并可多攝取一些強化身體細胞抵抗自由基,如維他命A、C、E、礦物質硒等,以達到能同時控制體重及維持長期復健治療所需之能量消耗。
6、脊髓病變引起的癥狀
1、起病癥狀。因脊髓空洞常在一側的頸膨大的后角基底部,起病常為一側的頸肩部和上肢的麻木、疼痛、肌力減弱及頭痛,也有手部肌肉萎縮持續多年的,常有因痛覺、溫度覺喪失以致手部燙傷或燒傷而不自知疼痛者,此外還有下肢僵硬無力、麻木、行走困難,或面部、軀體排汗異常,少數病例有暈眩、復視或跌倒發作現象。
2、運動癥狀。病變擴展到前角細胞引起運動神經元破壞,相應肌肉癱瘓、萎縮,肌張力減低,肌纖維震顫和反射消失。手內在肌受累一般最早,上行到前臂、上臂及肩帶。手部肌肉受累嚴重可出現爪形手畸形。病變累及側索,下肢可有對稱或非對稱性痙攣性輕癱,反射亢進,跖反向伸性。
3、感覺癥狀。痛溫覺因脊髓丘腦纖維中斷而喪失,而由于后柱早期不受累,輕觸覺、震顫覺和位置覺相對保留,屬本病特征,稱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可有深部痛,累及肩臂。累及后索時,則出現相應深感覺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