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損傷周圍神經,包括顱神經和脊神經二類。其中,針刺所致的顱神經損傷以面神經損傷多見,亦有引致動眼神經和三叉神經損傷的病例。針刺引起的脊神經損傷的范圍涉及較廣,在已有的報道中,包括坐骨神經、腓總神經、腓深神經、橈神經、正中神經、尺神經以及膈神經等,引起多種周圍神經障礙。關于針刺損傷周圍神經的早期報道見于1963年[1],迄今為止,我國公開報道針刺損傷周圍神經的病例已達85例之多。其中大部分為脊神經損傷。
針刺誤中外周神經,當即出現了一種向未梢放散之麻電感,一旦造成損傷,在該神經分布區可出現感覺障礙,包括麻木、發熱、疼痛、觸覺及溫痛覺減退等。
同時,有程度不同的功能障礙,其具體表現為
面神經損傷可出現同側表情肌癱瘓,不能作鼓腮、聳鼻、皺額等動作;動眼神經損傷,可出現復視,上瞼下垂,眼球內轉不能等;三叉神經損傷,可出現面部感覺障礙;橈神經損傷(如曲池穴穴注不當)可出現垂腕;正中神經損傷(如內關穴穴注不當)可影響拇指外展、屈曲和對掌;尺神經損傷(如神門穴針刺不當)可出現小魚際明顯萎縮,小指和無名指運動障礙;坐骨神經損傷,可造成行走時膝關節強直過伸,無力;脛神經損傷(如足三里穴等針刺不當)出現足與足趾不能屈曲,足內收受限,跟腱反射與跖反射消失,行走時以足跟著地,不能以足尖站立。如傷及腓總神經,主要癥狀為垂足,不能伸足、提足揚趾及伸足外翻,行走時足不能舉起,呈跨閾步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