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的全名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機體后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內并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癥、壞死、纖維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現不一,分為慢性乙肝攜帶者、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的發病原因
1、不良的飲食習慣:如果乙肝患者經常食用油膩、油炸、辛辣等食物,這樣會加重胃腸負擔,間接誘使肝炎發作。另外就是營養不良,如偏食、挑食、大量抽煙、酗酒等,使身體抵抗力減弱,從而引起乙肝發病。
2、病毒變異:有很多乙肝患者在長期抗病毒治療中產生了耐藥,使乙肝病毒發生了基因突變,從而導致病情加速惡化,這是引起乙肝復發的原因之一。
3、濫用肝損害的藥物:因為許多非處方藥物都會對肝臟造成損傷,且不易引起人們的重視,例如解熱鎮痛藥、口服降糖藥等,服用這類藥物很容易引起乙肝發病。
4、其他原因:如受寒、過度勞累、精神抑郁、房事不節、孕產、盲目服用保健品等都可能會導致乙肝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誘發乙肝發病。
出現乙肝的癥狀
乙肝的癥狀表現
1、發熱:會有很多患者會誤認為是感冒引起的,容易忽視。而發熱也是乙肝的主要癥狀之一,是由于肝細胞壞死,肝功能受損,解毒能力下降,使人體的新陳代謝發生了改變,代謝物不能及時清除,刺激體溫調節中樞,就會出現發熱的現象。
2、消化道癥狀:主要表現為惡心、嘔吐、厭油、食欲不振、乏力等。這是因為肝臟分泌的膽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須的,當肝臟受到損害時,膽汁的分泌就會減少,影響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就會出現以上此類現象。
3、肝區疼痛:當肝臟發生炎癥或者出現肝腫大時,肝包膜上的神經受到炎癥的刺激或牽拉,就會引起肝區疼痛的癥狀。
4、其他癥狀:不少慢性乙肝患者特別是肝硬化患者面色晦暗或黝黑,稱為肝病面容,這很有可能是由于內分泌失調,皮膚色素沉著所引起的。同時患者還有肝掌以及蜘蛛痣出現,是由于肝功減退,滅活雌性激素的能力下降所致。
乙肝的傳播途徑
1.母嬰傳播:即由攜帶乙肝病毒的孕婦傳染給自己的孩子。
2.性接觸傳播:夫妻中一方帶病毒時,可通過性生活傳染給對方;性亂和賣淫嫖娼最易傳播。
3.血液傳播:輸血、使用沒消毒或消毒不徹底的注射器和針頭、以及撥牙、穿耳、紋身、共用牙刷或剃須刀都可能造成乙肝傳播。乙肝不會由一般社交接觸傳播:如共用辦公用品、一起游泳、擁抱握手、共用衛生間等。
乙肝的中醫治療方法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醫療法一:保肝抗纖法
保肝抗纖法也是一種扶正祛邪的方法,治標與固本同治。不論祛除標實之后,或在邪實伴有正虛時均應重視培本。主要針對陰虛血瘀型,以補益肝腎,活血化瘀為主。
適用于乙肝患者伴有頭暈耳鳴,失眠多夢,兩肋隱痛或刺痛或遺精早泄,小便短赤,大便于結,舌紅少津或無苔,脈細弦而澀。
中醫療法二:保肝降酶法
保肝降酶法用于肝熱,肝火實證,以泄熱利膽,解毒瀉火為主,因肝火內燔,游行于三焦所致一身上下內外皆可患病。主要針對肝膽濕熱型,以泄熱利膽,解毒瀉火為主。
適用于乙肝患者脘腹脹滿,口苦口干,納呆食少,厭油惡心,心煩不寧,兩肋隱痛,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質偏紅,苔黃多膩,脈弦數。
中醫療法三:保肝轉陰法
保肝轉陰法是一種扶正祛邪的方法,也是調整肝脾功能的常用方法,因脾胃功能失調常導致肝病發生。主要針對脾胃氣虛型,以健脾益氣,和胃祛邪為主。
適用于乙肝患者出現精神疲憊,面色白或虛腫,口淡無味、食后腹脹,大便軟成稀溏,舌淡苔薄、脈沉或弱。患者閱讀:肝病治療費用
乙肝的預防方法
1、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對乙肝病人來說,飲酒是非常有害的,酒精可直接損害肝細胞,加速肝硬化進程,催化肝癌的發生。因此,乙肝病人必須絕對忌酒。即使是含有酒精的飲料,也不能飲用。同時,乙肝病人的飲食應以碳水化合物為主,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不要進食霉變的食物,如霉變的花生、大豆和谷物等。
2、保持良好心態:乙肝病人應正確對待自己的疾病,不要過分在意病毒含量的多少,而整天擔心自己會不會發生肝硬化和肝癌。
3、定期檢查: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無論有無臨床癥狀都應定期接受檢查,如果肝功能持續正常,可每隔半年到1年檢查一次。檢查項目包括肝功能和B 超。如果肝功能不正常,在治療的同時應至少每月檢查一次肝功能,3個月或半年檢查一次B超和甲胎球蛋白,甲胎球蛋白顯著增高時要警惕肝癌的可能。
小編提示:乙肝患者不能亂吃藥,盲目求醫,這樣不但不會治愈病情,還可能造成病情的惡化,如果發現病情發生了變化,應在專門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