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神經元病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進展很緩慢,75%的患者首發癥狀在四肢,而且隨著病程的發展,會出現全身肌肉消瘦萎縮,導致呼吸困難,臥床不起等嚴重后果。其中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型,約5~10%有家族遺傳史,病程進展快慢不一,需要患者特別注意。
運動神經元病的4大表現
1、運動神經元病首發癥狀75%的病人在四肢,而25%表現為球部癥狀。最早表現的癥狀為一個肢體的非對稱性無力,或構音不清,上肢發病者多從肩部無力開始,有時在輕微的局部損傷后發現遠端無力常較明顯,表現為持物無力,大約35%的患者首先在上肢,大約40%的患者從脊髓腰段開始,這些病人由于單側足下垂跛行或由于無力難以站立。
2、隨著病程的發展,幾乎所有四肢起病的患者都出現球部癥狀,無力會進一步加重,而肌肉跳動會變得不明顯。相反地,以球部癥狀發病者最后也出現四肢癥狀。
3、肢體無力,肌張力增高,步履困難,發緊,動作不靈等現象。但是這種現象屬于上運動神經元型,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進展很緩慢。這也是運動神經元病的癥狀之一。
4、運動神經元病還可以分為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型,這種運動神經元病的癥狀主要表現在手肌無力,萎縮為主要癥狀。如果使病情到了晚期,就會出現全身肌肉消瘦萎縮,以致抬頭不能,呼吸困難,臥床不起等后果。
上運動神經元型,表現為肢體無力、發緊、動作不靈。癥狀先從雙下肢開始,以后波及雙上肢,且以下肢為重。肢體力弱,肌張力增高,步履困難,呈痙攣性剪刀步態,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若病變累及雙側皮質腦干,則出現假性球麻痹癥狀,表現發音清、吞咽障礙,下頜反射亢進等。本癥臨床上較少見,多在成年后起病,一般進展甚為緩慢。
下運動神經元型,多于30歲左右發病。通常以手部小肌肉無力和肌肉萎縮(肌肉萎縮【譯】:因脊髓之前角細胞退化而造成肌肉萎縮、無力之疾病。)起病,可波及一側或雙側,或從一側開始以后再波及對側。因大小魚際肌萎縮而手掌平坦,骨間肌等萎縮而呈爪狀手。肌萎縮向上擴延,逐漸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帶。肌束顫動常見,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廣泛存在,用手拍打,較易誘現。少數肌萎縮從下肢的脛前肌和腓骨肌或從頸部的伸肌開始,個別也可從上下肢的近端肌肉開始。
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型,通常以手肌無力、萎縮為首發癥狀,一般從一側開始以后再波及對側,隨病程發展出現上、下運動神經元混合損害癥狀,稱肌萎縮側索硬化癥。病程晚期,全身肌肉消瘦萎縮,以致抬頭不能,呼吸困難,臥床不起。本病多在40~60歲間發病,約5~10%有家族遺傳史,病程進展快慢不一。
溫馨提示
運動神經元病會影響患者的日常活動,應盡早使用保護及輔助器械,防止受傷并保持適當的活動量,給病變組織以適當的刺激,促使其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有益于延緩病情進展,且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神經內科疾病臨床診療思維》《神經病學精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