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便秘是消化道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在小兒胃腸道疾病中約占20%~25%。由于大便硬而難解,常困擾著家長和小兒。由于大便堅硬,排出困難,滯留在腹內,引起腹脹和腹痛,只有解出大便后腹痛及腹脹才會緩解,但不久癥狀隨便秘會再次復發。
小兒便秘時,排便次數減少,糞便干燥、堅硬,有排便困難和肛門疼痛。有時糞便擦傷腸黏膜或肛門引起出血,而大便表面可帶有少量血或黏液。因糞便停留于腸道內過久還可反射性地引起全身癥狀,如精神食欲不振、乏力、頭暈、頭痛、食欲不振。長期攝食不足,可發生營養不良,進一步加重便秘,形成惡性循環。
若糞便在直腸停留過久可使局部發生炎癥,有下墜感。有時便秘患兒常有便意卻不能排凈,使便次增多。嚴重便秘,大便在局部嵌塞,可在干糞的周圍不自覺地流出腸分泌液,酷似大便失禁。便秘是引起腸絞痛的常見原因。患兒自覺腹脹及下腹部隱痛、腸鳴及排氣多。偶見嚴重便秘患兒常突然腹痛,開始排出硬便,繼之有惡臭稀糞排出,中醫稱之為“熱結旁流”。
小孩是否便秘,不能只依據排便頻率為標準,而是要對小孩大便的質和量進行總體觀察,并且要看對小孩的健康狀況有無影響。每個小孩各自身體狀況不同,因而每日正常排便次數也有差別。例如,完全食母乳的小孩每日排便次數可能較多,用牛奶及其他代乳品喂養的小孩則可能每日排便1次或2~3日1次,只要性狀及量均正常,小孩又無其他不適,就是正常的。
但如果小孩出現以下情況,那就要考慮小孩是不是出現便秘了
1、大便量少、干燥;
2、大便難于排出,排便時有痛感;
3、腹部脹滿、疼痛;
4、食欲減退。
注意:新生兒幾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
新生兒由于解便機制未發育成熟,所以無法定時解便,常常要大便積多,直腸壁的神經感受到膨脹壓力,引發反射性的解出,這就是有些嬰兒幾天才解一次大便的原因,用溫度計刺激,因為可引發反射,所以也可以使其解便。吃母奶的小孩,由于母奶吸收較完全,大便量較少,有些嬰兒反而會好幾天才解一次便,不一定隨吃隨解。所以,新生兒幾天不大便不一定是便秘,判斷新生兒是否便秘的方法是觀察大便性狀,如果性狀正常,幾天不大便也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