疣狀胃炎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有上腹痛,以隱痛,脹痛多見無規律性。其次是上腹脹,暖氣,泛酸。有三分病例有上消化道出血(表現嘔血、黑便)。少數病例可無癥狀。雖然形態學和組織學上有獨特改變,但臨床表現和普通型慢性胃炎無區別。經過治療或除掉病因,則病變可消退。少數病變發展到腸上皮化生階段,則丘狀隆起不易消退,但預后仍然良好。
疣狀胃炎特點是再發性或持續性胃黏膜多發性疣狀隆起病灶,圓形或不規則形,多數散布于胃竇部,也可見于胃體部,有時沿皺襞連成串珠樣,亦可為胃竇孤立的單個隆起或少數幾個病灶,直徑約5~10毫米,高約2~3毫米,活動期常見隆起中央糜爛、凹陷,可有血痂、污穢苔覆蓋其表面。國內文獻一般稱之為疣狀胃炎,其病因及發病機理迄今尚未完全闡明,治療方案不統一。近年來有研究報道稱其有癌變的傾向。長期以來,醫學界對疣狀胃炎的認識十分粗淺,且存在很大的分歧,以至于命名也不一致。在英文文獻中,該病有gastritisverrucosa、completeerosions等多種名稱。
一、疣狀胃炎臨床特點
疣狀胃炎多見于30-60歲,男性多見。其病程較長,有的幾個有內自行消退(未成熟型),有的可持續多年(成熟型),少數發生惡變。臨床上檢出的疣狀胃炎有明顯的上消化道癥狀,多為上腹痛,其次為反酸、腹脹、食欲低下、惡心、嘔吐、上消化道出血及體重下降等。體征主要為上腹壓痛,少數患者有消瘦及貧血。
二、疣狀胃炎內鏡表現
疣狀胃炎主要診斷依據為內鏡表現及病理。內鏡:隆起性糜爛頂部有臍狀凹陷,呈疣狀外觀,病灶的大小及形態不一、多呈圓形或類圓形,直徑為0。5--1。5cm。好發于胃竇,其次為胃體。
1、未成熟型或不完全型
病變主要由組織炎癥水腫引起,病變隆起較低,頂部的臍樣凹陷在大而淺,好發于胃竇粘膜皺襞上,病變可在數日、數月內消失。
2、成熟型或完全型
由未成熟型轉變而來。隆起性病變主要為組織增生所至,不易消退。內鏡:隆起的起始部較陡,隆起較高,頂部臍狀凹陷小而深,或臍狀凹陷消失而呈息肉樣。本病少數為不規則性隆起,應與早期Ⅱa型胃癌、息肉及迷走胰腺相區別,此時依靠活檢來確診。
溫馨提示:根據病灶分布不同,臨床將疣狀胃炎分為胃竇型和胃體/彌漫型,胃竇型與普通的胃竇炎有相同的病因,最主要的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由于有共同的病因學基礎,故與消化性潰瘍、十二指腸球炎伴存的機會較多。而胃體/彌漫型則與免疫因素關系密切,與感染Hp關系不大。